深度:浅析美军海上基地如何影响中国两栖攻击舰发展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机动登陆平台舰”这一新舰种上溯是“海上基地”这一概念,而海上基地的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冷战初期。远洋海军主打的进攻中,需要战前力量舰队的集结,但当苏联掌握核武器技术后,美国海军意识到了危机。防御方的防御、反击或许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只需要核按钮下对舰队的集结地种上蘑菇。
在这种核威慑下的瞬间力量倾覆,美国海军提出移动基地的构想。只不过这种“化整为零”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术部署的繁琐,加之“北极星”的出现海基核力量的兴起,进攻方和防御方的核战略力量再度平衡,移动基地也就没有发展下去的意义。
冷战后的美国海军在海洋上也不再是海上决战,而是转而从容利用制海权、制空权。对手不再海军强国,战争模式也只是局部有限战争。这种双方力量往往非对称的有限战争,虽烈度不大,地域也不大,但对手“化整为零”避免与美军的正面决战,战场局面并不能依靠一两次大战来解决,在这种难缠下的持久战下就需要美军在战区的持久存在和灵活快速的反应。这种持续的前沿存在就成为了“海上基地”这一概念的全新内涵。
且就“前沿存在”这一需求出发来看“海上基地”,若将其复杂化,可视作海上浮动部署的基地,那么其将具有形式具备诸多种能力,包括快速打击、两栖登陆、特种作战、区域制空、紧急医疗、C4ISR、弹道导弹防御、人道主义救援等。与早期的“浮岛”、“战斗岛”等概念不同,“海上基地”不再是过去那样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各个单元分散在整个海区并持续高速移动,敌方搜索和打击难度很大。而将“海上基地”概念收缩狭义化,就是海上后勤基地。陆战队员仍是岸上部署,海上基地平台携装备物资前沿机动,需要时两栖作战部队就可以其作为“跳板”、前沿滩头发起登陆。
以MLP为标志的海上基地概念最终付于成行,也有着“危机四起”下世界警察兵力有限这一局面下,海上基地可赋予了美军最大化的战略灵活性的利因。即便是这一概念依旧有着诸多不确定和挑战性,美国国防部最终还是在2005年将其成文确定。并最终将“海上基地”定义为:在联合作战地区没有陆上基地的情况下,在为联合远征部队提供持续支援、维护及兵力投送,具备快速部署、装配、指挥、投送、改编及重新部署海上联合作战力量的能力。
海上基地依旧依赖于美海军的优势型性制海权,所以海上基地平台的建造,还是要以不削减现有舰队和造舰预算为前提。特别是经济危机后美海军经费紧张,海上基地概念的最终方案折中下,不再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转而将MLP机动登陆平台作为海上基地的核心,承担起海上预置舰与两栖攻击舰的双重角色。MLP的建造上也是精打细算,利用现有成熟舰型和民用技术。
MLP机动登陆平台由阿拉斯加级舰队油船改造而来,这样单价可降至5亿美元。基本数据长约255米、水线宽约50米,设计吃水12米,空载排水量超过60000吨。可以在30天内从本土抵达任意海域执行任务,能够以15节航速连续航行40天。简化来看,MLP并非高精尖,就是卸载、存储、转运物资的“海上码头”,两项硬指标就是:大容量存储转运空间和强大的对接性能。
25000平方英尺的存储转运空间,还可装载38万加仑JP-5航空燃油舰上储备的补给物资可供其在战区内机动部署一个月。MLP的对接性能体现在,不仅要向上能与大型中速滚装船、气垫登陆艇、联合高速船、陆军后勤支援舰等对接装运装备;还要向下能搭载并使用气垫登陆艇(未来是舰岸连接器)、大型直升机、MV-22等这样的对岸投送平台。
MLP作为海上预置舰与两栖攻击舰之间进行折中的产物,要实现预定的战场价值,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对接性能,对对岸投平台的强大支持能力。MLP虽作为整个海上基地运转的核心,但其只有与对岸投送平台整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效的系统。目前来看,美海军计划中的对岸投送平台主要包括气垫登陆艇LCAC、舰对岸连接器SSC、通用登陆艇替代艇LCU,超重型两栖连接器UHAC。这其中其中只有LCAC是现役装备,其它上述计划换装的处于样机研究或概念论证等阶段。
再看美军海上基地的发展,未来加大海上基地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对陆上基地的依赖也是很有可能。随着某大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不断提升,美军在亚太的部署也正由冲绳向关岛转移,这就是颇具说服力的佐证之一。
通过上述的文字,再看MLP机动登陆平台舰,及对我军的影响,恐怕就不会是欣羡和存在“代差”之感了。毕竟MLP所代言的“海上基地”概念是我军不需要的,“海上基地”概念所代表的目前美国海军拥有的制空、制海能力我军也是未曾及的。即便是单单就MLP而言,将其视作海上运输平台,但与其接口的对岸投送平台的建设我军目前仍属薄弱的,特别是以重型直升机、MV-22为代表的空基投送能力。
即便是跳出“海上基地”概念来看,对于美海军而言大量预制运输舰+MLP的组合节省了新建两栖战舰替换老舰的成本,而且也将原来两栖攻击编队有限的装载量大幅度提升。但大前提是美海军早已形成数量规模的预制快速运输船舶群和对岸投送平台,若离开了这些MLP也就失去了价值。
既然MLP、“海上基地”与我国海军的建设几无交集可言,那么就我国海军两栖力量的建设,无疑“小平顶”和武装直升机的“上舰”是必需的。这种二者,从诸多信息源来看也是在扎实推进的,所以说与其看着似乎与美军的存在代差,还不如多看看我军两栖装备发展的立足自身。
071型船坞登陆舰,也正是早年对台作战的亟需下的“应急性装备”。但船坞登陆舰为我国海军带来了急需的坞载艇能力和最初步的垂直登陆能力,大大丰富了两栖作战手段。但在这两种能力,相较而言前者更为重点,071的坞舱重型显然倾向于前者。071型船坞登陆舰的坞舱气垫登陆艇的搭载载量达到4艘,是日韩同类舰的二倍。
两栖战,对于担负着在必要时使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重任的我解放军而言,是常备不懈的,经常性举行大规模的渡海登岛演习。正是一直以来的目标紧盯对面海峡,所以在有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支援掩护下,我国海军的两栖舰艇一直是轻自卫能力,重运输能力。
但随着近年东海、南海岛礁主权争端的发酵与角力,两栖战能力的地位更为突出。但上述对台模式在东海、南海是无法复制的。特别是南海,不会有那么多的机场,远程歼击机的滞空时间无法满足空优要求。即便是目前南海的工程建设将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提升两栖舰艇的自卫、进攻能力已是装备发展的必然。
虽然近二十年来即便是少有真正的两栖战,但在技术发展推动下两栖战的转型已经十分明显,其标志之一就是当下日益流行的直通式两栖攻击舰。在我国的国产“小平顶”消息频传的时候,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的恐怕又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只不过对于我国未来的两栖舰艇而言,短距垂直起降飞机面临的不是需不需要有的问题,而是相应飞机能不能买到或建造的问题。只不过考虑到一定时间内并不可能遇到高烈度冲突,因此“小平顶”采用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的搭配即可。(作者署名:鼎盛 希弦)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