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浅谈中国092型战略核潜艇 第一次试验遭失败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文/烽火
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马
在中国最早的核潜艇计划中,弹导弹核潜艇的研制是优先于攻击型核潜艇的。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秘密呈报的《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就是发展导弹潜艇,即“研制搭载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作为中国的水下“核盾牌”。
当时中国决定优先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当时苏联的影响,但也反映了中国对于发展海基导弹力量、建立具有髙度生存能力的核反击体系的迫切需求。1965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暂停,核潜艇项目重新上马。当年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决定,对核潜艇研制计划进行修改,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 鱼雷核潜艇(即今天所说的攻击型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当时中央专委的考虑是:弹道导弹核 潜艇除了要安装核反应堆外,还必须安装潜对地导弹及其发射系统,因而研制难度比反潜鱼雷核潜艇更大,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解决。从科学研究和武器研发的规律出发,应当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解决核动力系统的技术问题,然后再解决潜射导弹的问题,研制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反潜鱼雷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论证研究工作也开始了。1967年6月,海 军提出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并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的设想:第一阶段在鱼雷核潜艇的基础上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髙; 第二阶段,在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再考虑研制性能更好的后续艇。
1967年10月16日,海军召开“1016会议”,确定第一艘弹道导弹核 潜艇的研制原则是:“主要解决‘有’和‘快’的问题,同时突破导弹应用 于潜艇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并带动 与使用导弹武器有关的重大设备的研究发展,其余设备除因艇体排水量增大、人员增多及影响安全使用非改不 可者外,原则上采用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的配套设备”。同年12月16日,国防科委发文,要求按照1016会议的决定,正式开展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并批准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
弹道导弹核潜艇与鱼雷核潜艇的主要区别是多了一个导弹舱,使得潜艇的尺寸和排水量大幅度上升。导弹舱中设有12个弹道导弹发射筒及配套的发射动力系统、水下开盖与舷外均压系统、空调保温系统、注水系统以及导弹的检测、瞄准、发射控制系统等设备。新研制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5%。
由于12枚潜射弹道导弹的总体积相当可观,因此弹道导弹核潜艇必须带有双排大开孔的专用导弹舱,构成了结构力学分析的复杂性和装焊接工艺的难度。导弹舱的容积相当大,约占全艇三分之一的水密容积,而且它的直径决定了潜艇的最大宽度。
1970年10月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同年,国产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试航。攻击型核潜艇陆上模拟实验和反应堆装艇、潜艇下水试航都非常顺利,这对于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在进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方案设计时,最先考虑的是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当时可以采用的发射方式有水面静力发射和水下动力发射两种。水面静力发射对当时的中国设计人员来说比较熟悉,在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提供设备和配件的帮助下,中国组装建造了1艘“高尔夫”级(国 内称031型)常规弹道导弹潜艇,其上安装的弹道导弹采用的就是水面静力发射方式。但到6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已全面转向水下动力发射方式。从实用效果方面分析,水面静力发射隐蔽性太差,显然无法满足海基核打击的需求。鉴于 以上现状,设计单位拍板决定,采用水下动力发射。
水下动力发射方式,弹道导弹从水下几十米处航行的潜艇上发射出水,发射初始阶段跨越水和空气两种截然不同的介质,还要克服潜艇的摇摆、沉浮干扰,在海浪、涌流的影响下仍保持稳定的出水姿态,技术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导掸及发射系统的技术瓶颈,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航定位系统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攻关。导航系统要保证潜艇水下安全航行,还必须在海上快速、准确进行定位,以保障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并最大程度保证导弹的命中精度。
092弹道导弹核潜艇概貌
作为09工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方案,国产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代 号为09-II型,在公开文献和出版物中,又常被称为092型。该艇试航的照片披露之后,照其对中国潜艇的命名规律,给092型起了一个绰号“Xia”,即中国上古的夏王朝之意(北约给中国潜艇起的绰号均为古代朝代名)。
由于在研制时决定092型采用091型攻击型核潜艇相同的反应堆、汽轮机组,因而092型艇的动力系统研制没有费太多周折,核动力系统的主要技术难关在研制091型时就已解决,只需要对螺旋桨和推进轴系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匹配较大排水量的艇身。由于在潜艇上插入了一个弹道导弹舱段,造成092型排水量比091型有大幅度增大,升髙的龟背也增大了航行阻力,因而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航速比091型低。根据国外的推测,09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最髙航速为26节(也有—些国外文献推测其航速为25节或27节),092型的水下最高航速,国外分测大约为22节。
从外观上看,092型的艇体近似 于拉长的091型,全长120米,最大宽度10米,水面状态吃水8米,水面排水量6500吨,水下排水量7000吨,最大下潜深度300米。采用近似水滴型艇首、单轴推进、十字型尾舵,首平衡舵安装在指挥台围壳上。潜艇采用双壳体设计,因而艇体上从艇首到尾部,布置有排列整齐的排水孔。092型艇的龟背是其最明显的外观特征,龟背前缘从指挥台围壳处开始,至接近艇尾处开始逐渐降低、最终与艇体融合,导弹舱发射口髙出圆柱形主艇体约3米。
092型艇的反应堆与091型艇大体相同,为压水堆型核反应堆。此型堆的设计较为成功,是世界各国研制的第一代艇用核反应堆中最为经典的一款型号。反应堆的堆芯、回路可靠性较高,服役四十年来未发生过严重事故,至今仍在现役。
在武器装备方面,092型艇除携带12枚潜射弹道导弹外,艇首还安装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总共可携带 12枚鱼雷。该艇服役时,配用的鱼雷为国产直航鱼雷或声自导鱼雷,2006年后可能已换装大型线导热动力鱼雷。
092型的建造与服役
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方案设计接近尾声,1970年9月25日,我国 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造准备工作启动。1972年初,该艇完成了施工设计。按照原计划,该艇应于1973年下水,但最终因各种原因,1981年才真正下水。建造进度迟缓的原因,除“文革”的干扰外,还与潜射弹道导弹及发射系统的技术难度大、部分关键技术解决较晚有关。在当时,曾有部分人提出,核潜艇可以不等潜射导弹发射系统研制完成,艇体先行下水试航,发射系统等欠缺的部件,等搞出来之后再往上装。对此,邓小平同志1979年特地进行了批示,强调指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必须是个武器,这个力量要顶用”。依照邓小平的指示,张爱萍对承担任务的单位严格要求,艇和弹同时抓,集中力量解决研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最终,安装了全套导弹发射系统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30日顺利下水。
1981年7月,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系泊试验,主要测试艇上的反应堆、电气设备及电子系统。1983年1月, 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进行航海实验。为此,海军成立了试航领导小组,组长为旅顺基地副司令马立新,副组长为旅顺基地副参谋长张继业、中船工业军工部副主任佩儒、海装技术部订货部副部长陈世谦。由于建造、验收及系泊实验均顺利完成,潜艇状态良好,因而试航 较为顺利。1983年8月25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终于交付海军,10月19日举行了命名和授旗仪式。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开始于1956年。当时,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提出了《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其中要求:50年代中期,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固体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1958年,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初步拟定,中央成立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王诤 就是副组长之一,负责潜射导弹方面的研制与论证,并与整个核潜艇领导小组进行沟通和协调。
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的暂停,潜射弹道导弹计划也暂停了一段时间。1962年,中国原子弹项目获重大进展,预计1964年将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固体推进剂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也从无限期推迟状态改为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预计至1965年重启。
1965年8月,已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研制一型单级、固体推进剂的近程弹道导 弹,希望以此作为潜射固体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原型。但该弹的研制开始后 不久,即该弹射程过短,载荷也较小,缺乏威慑力,不适合安装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不久,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确定用于弹道导弹核潜 艇的导弹应为两级、固体推进剂的中程弹道导弹。
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采用固体推进剂,起点极高(苏联直到解体前仍在大量装备液体推进剂的潜射弹道导弹),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该导弹无苏联资料图纸可以仿制,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到 可供参考的型号及文献资料,这对潜射导弹的研制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潜射弹道导弹与陆基弹道导弹相比有诸多的不同。潜射弹道导弹的体积必须更为紧凑,重量要求也极为严格,以适应潜艇内部狭小的空间。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平台始终处于运动中,因而 对艇上的计算机系统、导航、定位和导弹的制导系统提出了极髙的要求。此外,水下发射技术、水下发射强度计算、导弹在水下的气密性、水密性等等方面,都是极大的技术挑战。
在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方案论 证中,科研人员逐步解决了以下4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潜射弹道 导弹的水下机动发射技术论证。在60年代中期,苏联的潜载弹道导弹也刚刚从水面发射进化为水下机动发射,自然无法向中国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国解决的方法是先用缩比导 弹模型进行水池发射实验和水筒实验,然后进行全尺寸模型弹实验,最后在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实验。
第二个问题是发射方式,在确定了水下动力发射方案之后,科研人员经过权衡,选用了燃气动力、导弹水 下冷发射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导弹的实验流程。在这方面,中国参考陆基弹道导弹的实验流程,最终制定了一整套从 发射台垂直发射到潜艇水下实弹发射实验,由易到难的完整方案。
第四个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导弹弹体、两级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方案。
为潜射弹道导弹配套的试验场于 1968年进行勘址,1971年确定在辽南建设潜地导弹试验场。1972年10 月,海军在辽南海域进行了首次全尺寸模型弹的水下弹射实验,标志着潜射导弹的发射系统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潜射弹道导弹本身的研制却遭遇了不少波折。
潜射弹道导禅配用的弹头于1974年完成了全当量核试验。在核弹头设计技术上,运用了国内最新的成果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固体推进剂和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课题。固体推进剂的配方从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研究,经过约10年的自主研发,才获得较为理想的固体推进剂方案。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摆动喷管 是一级发动机的关键部件,1967年开始研制,初期数次失敗,1979年3月才突破技术术难关。
1980年,导弹一、二级固体发动机均研制出样机,连续试车成功,同年完成了第一枚潜射弹道导弹实弹的 总装测试任务。1981年,潜射弹道导弹开始进行陆地发射台试射,但第一发试射未成,第二次试射取得成功,在陆地发射台实验成功的基础上,1982年,潜射弹道导弹开始进行陆地发射筒模拟试射,试射非常顺利,证明导弹飞行稳定系统、发动机及推进剂系统性能良好,可以进行海态飞行实验。
海态飞行实验在经过改装的031型200号艇上进行,1982年10月12日,200艇水下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实验取得成功。
弹艇合一实验
在200艇的发射实验取得成功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进入了最后的关键阶段:由核潜艇进行实弹发射实验。此阶段先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进行全尺寸模型弹弹射实验,然后再进行实弹发射实验。
模型弹的发射试验于1984年4月6日-28日进行,一共发射了4枚模型弹,3枚成功。此次实验是在接近实际的环境下进行的,除实验海区海况较好,未能考核髙海况下的发射之外,其余条件均完全满足,获得了完整的测量数据,为实弹试射打下了基础。
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一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实验代号为“9185任务”。1985年9月28日,潜艇到达发射阵 地,首次进行水下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导弹正常出水,之后主发动机点火,导弹爬升了一小段距离,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滚,随后自毁。随后又进行了2枚导弹的发射试验,均告失败。实验结束后,经过全面分析,认定实验所用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发射操作流程也是正确的,失败的原因是技术问题,即水下发射的力学环境复杂。
由于“9185任务^的失败,潜射弹道导弹的试射被迫遇回一步,重新进行水下模型弹的发射试验,以期从 中掌握更为精确的导弹水下发射力学数据。第二次水下模型弹的发射试验代号为“918任务”,干1987年进行实验共发射了6枚模型弹,获取了通测磁记录的全部数据,并圆满完成了模型弹的打捞回收,为改进导弹及发射系统、修正设计缺陷莫定了基础。
1988年,经过改进设计后,第二次水下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实验开始, 代号为“9188任务”。1988年9月15日上午9时,弹道导弹核潜艇出港,驶向发射海域。中午12时30分,潜艇进人发射阵位。下午2时,潜艇朝发射了一枚“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9月27日,第二次发舰验又获得成功。
9188任务的成功,标志着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了计划中的全部技术实验和武器试验,圆满解决了中 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所有关键问题。时至今日,当第二代、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渐渐亮相、进入公众 视野之时,092型艇虽然仍在海军编制中,但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海军、中国核力量的一座丰碑。(作者署名:现代舰船)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