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浅析中国歼15舰载机火控系统 配有源相控阵雷达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近日,网上出现了国产舰载机部队的报道,从相关报道来看歼-15已经设计定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从而结束中国海军和航空工业无舰载机的历史。
根据中国航空技术发展报告《2012-2013》,歼-15舰载战斗机配备了电子扫描雷达,显现它是第一批配备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国产战斗机,不过从立项的时间来看(歼-15在2009年试飞,立项应该在21世纪初),所以它配备应该是无源相控阵雷达。
目前作战飞机配备的机械扫描火控雷达,受到机械控制精度及惯性的限制,因此在快速扫描的时候,雷达探测精度较差,所以难以对付多个方向、多批次目标,因此虽然现在机械扫描的雷达性能介绍也有可以跟踪数十批目标,同时攻击数目标的说法,但是它的角度范围非常小,所以通常认为机械扫描雷达多目标能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为了提高作战飞机的多目标攻击能力,就需要电子扫描雷达,电子扫描的优点就是波束指向迅捷,精度高,二维电子扫描雷达还可以在探测到目标之后,迅速调头确认,而不象机械扫描雷达那样必须等下一个扫描周期,从而在大大提高了雷达对于目标的目标能力和速度,电子扫描雷达分为有源相控阵和无源相控阵两种,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器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因此损耗小,可靠性好,但是系统比较复杂,成本高,无源相控阵雷达只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的能量由计算机分配到天线上的每一个辐射器,技术比较简单,成本和费用较低,不过可靠性较低,另外在频宽、信号处理等方面低于有源相控阵雷达,所以现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是趋势,而无源相控阵雷达被视为前者的过渡。
国产机载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甚至比脉冲多普勒雷达还要早,当时为了给水轰-5配套,国内有关部门研制了采用一维无源相控阵天线的698侧视对海搜索雷达,70年代末研制出样机,虽然这个雷达没有设计定型,但是却为国产机载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进入80年代,着眼于新型歼击机的配套,国产机载火控雷达的攻关重点放在了机械扫描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制上面,相控阵雷达作为技术发展方向,也进行了技术预研,开展了无源相控阵雷达样机的研究,从相关图片来看,国产无源相控阵雷达样机采用的空馈方式,主要是回避加工难度高的高频微波器件,从而降低雷达的造价、重量和成本,不过它的缺点就是馈源及其支撑对于天线的遮挡问题难以解决,从而对天线及雷达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为了加快国产雷达的发展,国内有关单位与俄罗斯在机载相控阵雷达领域进行了技术合作,俄罗斯雷达厂商-NIIP曾经将一部PERO无源相控阵天线交给中方进行测试,它也采用了空馈技术,由于空馈缺点较大,所以国内有关单位放弃了这个方案,国产无源相控阵雷达最终采用的是强制馈电方式,进入新世纪,国内相关单位相继研制成功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样机,在有源相控阵雷达及T/R模块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此有技术人员建议跨过无源相控雷达,直接上有源相控阵,不过包括著名专家贲德等同志认为当时国内电子技术实力并不雄厚,这样的跨越式发展难度太大,实际上日本在发展J/APG-1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时候,也遇到过挫折,所以建议国内还是按照两步走的方针,先研制无源相控阵,然后再研制有源相控阵比较稳妥一定,国家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
根据相关资料,14所研制的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具备较好的多目标探测和攻击能力,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攻击4个目标,而607所为L-15研制的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天线孔径为400毫米,发射机功率为400W,对于RCS=5的目标可以提供75公里的探测距离,具备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空对地/海精确打击等能力,在空空模式下可以提供边搜索边跟踪、单/双目标跟踪、带垂直扫描的近距空战等模式,空地模式下可以提供真实波束绘图、地图冻结/放大、多普勒波束锐化、合成孔径成像、地面/海面移动目标跟踪等模式,具备较强的探测、多目标和多模式能力。
歼-15作为一种重型战斗机,它的雷达天线孔径、发射机功率远高于L-15的雷达,因此它的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多目标攻击能力肯定要高于后者,另外国产无源相控阵雷达优良的多模式能力也为歼-15扩展用途打下了基础,这对舰载战斗机来说非常重要。
不过无源相控阵雷达毕竟是明日黄花,已经逐渐被淘汰,国内电子技术在新世纪迅猛发展,也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规模装备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新一代国产作战飞机大量配备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因此笔者认为歼-15的无源相控阵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未来还是会改进为有源相控阵。(作者署名:鼎盛 小飞猪)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