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深度:东风21D打航母有多难 美军16年前就有拦截手段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美军16年前就能拦截,指望东风21D打航母?远没想的那么靠谱图:东风21D

军事装备的发展永远都是双方你来我往的过程,在反舰导弹上的发展也一样。从苏联最早的亚音速导弹投入实战开始,新的反舰导弹不断进化出原有防空系统所难以防御的进攻方式——超低空飞行,末端机动飞行,超音速飞行,大数量的导弹形成饱和攻击等等。

而反过来防空系统也在不断增强原有的弱项,比如宙斯盾系统的出现,就是利用相控阵雷达极强的多目标跟踪能力,能够连续引导大量防空导弹攻击来袭的目标群。

美军16年前就能拦截,指望东风21D打航母?远没想的那么靠谱图:宙斯盾系统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实现了1秒发射1枚防空导弹,同时攻击12个目标的能力,这使得当时苏联的饱和攻击战术几近完全失效

由于需要比以往多得多的军舰和飞机发射更多的导弹,才能突破宙斯盾的防空能力;在反舰导弹本身的突防性能没有显著的提升情况下,这会使得饱和攻击战术会由于组织难度、导弹消耗数量的急剧提升,而陷入非常难以实施的境地。比如突防成功需要的军舰和飞机数量,已经超出己方一次作战中能出动的极限,那么就失去了实际的可行性。

因此评估一种反舰导弹的实际作战能力,必须同步考虑对方的防空水平——不仅是现役装备的水平,也包括能在短时间内投入实际应用的尖端技术水平。而目前来看,美国人对于防御东风21D这样的反舰弹道导弹有着很强的技术储备,而且已经通过标准3等武器装备形成实际作战能力。

东风21D导弹的打击原理实际上是源于美国潘兴II导弹。最早的弹道导弹弹头不具备自己搜索目标、主动控制自己往哪飞的能力;因此命中精度一直上不去,而且飞行轨迹死板,相对来说容易被拦截——当然由于弹道导弹本身再入的速度很高,因此很长时间内防空导弹也只能看着这样的弱点干瞪眼。

后来随着一系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耐高温材料和电子设备小型化的突破;潘兴-II导弹的弹头能够装载小型的雷达,并通过可活动的弹翼(相当于飞机的水平尾翼等部件),添加主动飞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雷达搜索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飞行轨迹准确撞击目标。

国内首先在东风21C型上实现了类似潘兴-II的设计,并在后来根据反航母的作战需求改进除了东风21D。根据公开资料对于反航母弹道导弹原理的叙述,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添加红外成像制导功能;因为只使用一种制导方式,特别是雷达制造很容易被干扰、欺骗,而航母这样的特大型目标要搞出比自己还大、发热量还高的假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获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从原理上看东风21D的弹头也必须付出突防能力下降的代价。实际上从潘兴-II/东风-21C的弹头开始,为了顾及它的雷达工作、以及搜索目标时进行的螺旋形机动,无论是高温下的结构强度(特别是活动弹翼)还是动能消耗等因素,它们的末端速度都要比传统的无制导再入弹头要低。

图:萨德系统导弹的侧置红外探测窗口,东风-21D也将采用类似设计,避开加热效应最厉害的头部尖端位置。和东风-21D相比,萨德防空导弹往高处走,空气密度越来越小,逼近目标时空气摩擦加热效应会减弱,而东风21-D则相反。

而在引入红外制导方式以后,为了避免能透过红外光的光学窗口温度过高失效——弹头本身受限于体积,制冷剂形成的强制冷却效果是有限的,东风-21D的末端速度只能进一步降低。这也意味着除非在末端的机动飞行控制设计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它的拦截难度会比潘兴-II/东风-21C要低。

进一步来说,虽然对于舰载防空系统,弹道导弹这种大角度、高速度的来袭目标是以往设计中不曾考虑的选项;但是对于陆基防空而言,它就是反导系统数十年以来的重点目标类型。美国作为反导技术的技术引领者,在陆基防空上很早就实现了拦截潘兴-II、东风-21C/D类目标的能力,甚至比东风21D本身的发射试验还早十多年。

比如在2000和2004年的测试中,陆军的爱国者-3导弹就成功拦截了基于潘兴-II弹头的风暴II靶弹。而美国海军由于针对弹道导弹的防空压力很小,因此在这方面进展一直缓慢,直到中国东风21D进入实际研制阶段时,他们才开始加紧新版宙斯盾系统和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的标准-3导弹的研制和部署。

从美国的反导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国内不能将所有的反舰导弹希望都寄托在东风21D上,而是所有可行的技术途径都应该尝试。

除了现有的鹰击-12超音速导弹以外,同样需要类似JSM那样能通过歼20这样的重型高速隐身飞机弹仓内置的亚音速隐身导弹——它打航母确实不给力,但是使装备宙斯盾和标准-3的防空驱逐舰失去战斗力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能够多平台发射——特别是在未来轰20这样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弹仓内携带的重型隐身反舰导弹,类似美国LRASM的型号,同样是极具价值的发展方向。对于目前已经突破隐身、红外成像制导等关键技术的中国来说,这两种导弹都是在短期内就能进行实际研制工作的类型。

而从长远来说,类似7-10倍声速的高超声速冲压动力导弹,以及再入大气层后能进行跳跃机动飞行的滑翔武器,都是目前防空系统所并未真正面对过、并具备足够技术积累的方向。(作者署名:候知健)

推荐阅读:安倍蹲守中国总理等握手,日媒炸锅!详情查看《大国风云》,搜索微信公众号:dgfy01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