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事关我国战略 解决短板不能单靠自己造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论航空发动机与现代国防
1、绪论
为了表明观点,笔者要先把私货放到开头,让大家明白这篇文章为何而写,然后尽量上干货。
首先,要在本文的开始拔高一下空军在现代国防的位置。现代国防=空军。要注意之所以说的这个空军,不是狭义的战斗机、轰炸机,而是包括了所有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与设备,能飞的与不能飞的,防空的与对地对海的。大气层内与大气层外的。在这个概念下,没了空军,就没了现代国防。如果没了陆军,只要空军还在,那还能勉强一战,不管是攻还是守。这是笔者的观点,先表明。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空军如此重要,那空军的核心战斗力从哪里来?本文的核心观点出来了:现代国防是空军,空军的核心战斗力是航空发动机。任何一款优秀的战机,都是构建在它那款特定的发动机上的。也就是说,发动机决定了这款飞机到底长什么样子,作战半径如何,载弹量,机动性……等等,所有的一切。也就是说,飞机就是围绕着发动机造了一个围绕着它的壳子,发动机这个‘核心’决定了你这架飞机到底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飞机的一个变体就是导弹,导弹的变体就是火箭,火箭运卫星上天。所以最后我们的等式最终变成了这样:现代国防=航空发动机。

2、中俄发动机交易与战略互信。
聊起中国空军,必然会提到俄罗斯。新中国的现代空军的原点开始于j5和j6,分别仿制于苏联老大哥的mig17和mig19。带着飞机型号一起引进了整套的生产技术,包括其核心技术:涡喷发动机。自从从50年代到70年代逐渐吃透了涡喷技术,中国就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仿制了。j7和j8就有了明显的自主研发的特征,等到了后期j8II和j7III的时候,已经改的他老大哥都认不出来了。(类似的例子还有5对轮,H6K。)到了80年代,中国自认为水平已经赶上老大哥了,苏联的那些傻大黑粗的糙货已经看不上了。于是要搞类似j9一样的高大上,要搞涡扇,要搞双2标准:2万米,2马赫。这一次,中国却并不太成功,涡扇不是这么简单的。所以,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可以说基本是没有现代国防的,欺负一下越南、印度之流还可以,祖国的领空对美、俄这样的航空一流强国,差距太大。
80年代末中美的“和平典范”第一次让中国看到了世界顶级的飞机设计水平是啥样的。随着美标的引入,虽然和平典范搁浅,但中国飞机设计的软实力直线上升。但是由于核心的涡扇发动机问题一直没解决,型号问题没有着落。由此可见发动机有多么重要,发动机技术就决定了型号成功还是失败,这是有还是没有的区别。不是性能高低的区别。到了90年代,su27到了。这是个革命性的东西,跟当年的j5j6一样,su27带着al31这个涡扇来了。直接导致了后来的j10、j11、j15、,以及最终的j20。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手头上有一款实用的15吨小涵道比大推,j20绝对不会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跟变形金刚一样张牙舞爪的样子,它会跟F22或者F35长相差不多。

很多人讨厌俄制发动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j20是用的国产发动机首飞。就是对俄制发动机的看不起。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此刻咱们把全中国所有版本的al31、dk30等毛发全部拆掉扔到一边,中国一半以上的主力3代机和伊尔76、运20机队就全部趴窝了。这有多严重?
中国为何还要买su35?笔者认为就都是一个原因:为了中俄战略互信。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还在继续大量采购我的武器(核心级别的),至少短期内你不会把我当作你的敌人。面对中国三代机甚至4代机,(还有伊尔76运输机等)目前大量采用俄制发动机的事实,俄罗斯心里会比较踏实。最起码中国短期内没有跟俄打大仗,早打仗的打算。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不是短期内说改就改的,我认为中俄之间这种战略互信比某些专家推崇的签署结盟条约方式要实在的多,与第三国的兼容性也更好,可操作性也强。
既然有这么大的短板在这里那我们获得了什么?我觉得是坦诚。我认为俄罗斯这个民族,他性子比较直,直来直去。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工业化基础的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咱就不细说了,太远,没有说服力。就说近一些的,中苏交恶,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为何?也许担心中国打过去收复西伯利亚或者外蒙?中国担心的就更多了,那可是巅峰时期的苏联。由此引起了一个很典型的一个结果:双方在珍宝岛干了一架。双方互有伤亡。这就完了。这毕竟是和平时期,双方不是真开打。但是有一点,这是在战场上,交战的也都是士兵。
反观美国人干了啥:南海撞你飞机,还有那说不清的MH370之类,这是美国人的路数。美俄这俩国,我个人还是觉得俄罗斯人比较靠谱。当然,俄罗斯也不干净,咱只能就事论事。现在俄罗斯的飞机被土耳其打,在埃及掉,也挺不容易。大家都是人。最最重要一点俄罗斯是邻居,这亚欧大陆又不能搬家,中俄只能背靠背才能活。希望俄罗斯也能认识到中国的这点苦心。因此,我要说,su35进来的好,过渡版的117s发动机要进来,最终版的117发动机最好也能进来,j20可以有117发动机和ws15发动机两个版本的,哪个好用用哪个。美国有普惠和通用两巨头,咱就国产和俄罗斯产也不错。

关于战略互信,还有一个问题,即使现在美国出口给你500台F119发动机,你敢大规模装机实用吗?这玩意万一有个后门咋办?轻者实时发送位置、高度、空速、机型等信息,重者战时直接空中停车,你咋办?这可是作战兵器,不是民用汽车,大不了我今天不开了送4s店维修。中国从波音购买的专机,据说改装时从机上找出上百个窃听器。这也是典型美国人的路数。俄罗斯的东西,虽然不敢说绝对没后门,但起码比美国人的后门少。中国也基本把俄罗斯的装备吃透了,也有理论基础,不怕。据说,当年su27进中国,俄罗斯在协议上明确要求中国su27不能部署在北方。单从这点来看,我觉得这笔买卖就值,那真是他压箱底的东西,他没有比这更好的货了。他那时候穷嘛。
3、中英关系与斯贝发动机
大国战略,都是有很强的持续性的,很少有短期内频繁改变的现象。斯贝发动机在1975年进入中国,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先期原装引进,后续许可证制造,直接造就了jh7飞豹的诞生。请注意,飞豹在中国这里可是标准的3代机待遇。是中国空军第一款3代机啊。飞豹大概92年服役(j10要十年后了),这年首批su27来华,虽然基本算同时到位。但自己研发的装备各方面还是占优势的。斯贝虽然是打着民用版发动机的旗号来的,性能也不算先进,但是中国那时候真没更好的发动机,直到2000年以后才能造出合格替代品ws9秦岭发动机。由于斯贝性能比国产发动机好太多,尤其是涡扇耗油率低,据说当时好几个在研型号打算使用斯贝装机。英国人当时为什么会出口这款发动机?估计是定位吧,不高不低,还能挣点钱。英国人在75年与中国签斯贝合同时有没有预想到类似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超军旗+飞鱼的组合会变成飞豹+鹰击呢?我觉得会有。英国人心里清楚中国拿斯贝能造出什么样东西出来,航程、载弹量都可以估算出来。在当时可预见的争端中(如香港),撒切尔不打算与中国冲突,这是英国人卖斯贝的最大前提。
既然把发动机技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那么今后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根据目前状况以及历史教训,不能单靠买,也不能单靠自己造,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并且一段时期内要长期坚持这样走下去。(作者署名:枫叶)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