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1979年中国陆军首次组建合成营 下辖一个T34坦克连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合成营,是近十年中国军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中国陆军从2008年开始实施合成营作战训练改革,“合成营战术演习”被正式列入新大纲,全军首部《合成营战斗条令》开始试验论证,从《步兵战斗条令》分离出《合成营战斗条令》,是解放军作战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当时济南军区某机步旅以一个装甲步兵营为主体构建了合成营,配属坦克、高炮、榴弹炮、装甲车、通信、修理等兵种分队,堪称“微缩版”机步旅。此后全军各部队开始正式执行合成营训练大纲。

在2015年5月26日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对于中国陆军的发展,强调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小型化、多能化、模块化发展步伐。全面实施扁平化的作战指挥体系,组建常设编制合成营,追求更强大火力,更灵活的编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解放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探索合成营作战,并为此试建了一支合成步兵营。而苏联陆军到1980年代末才开始合成营的试点,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夭折。

据解放军报的报道,1979年8月,陆军第63军187师依托一个建制步兵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榴炮连,一个无后坐力炮连,一个高射机枪连,一个工兵排,一个通信排,一个防化班,一个喷火班以及相应后勤分队,组建起我军历史上首支合成营,首开我军诸兵种合成作战训练先河。当初那个试训的合成营仅包含几个传统的兵种专业分队。如今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陆航、电子对抗、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都可为合成营所调配。本文作者蔡海时任187师561团管理股文书兼军械员,全程经历了这次合成营的探索试验,日前应邀专门撰写了回忆,以下是回忆录全文:

这是一张1979年9月4日的《解放军报》,标题是:改变车马炮不见面的状况,探索诸兵种协同训练问题——某军试建的合成营开始训练。这张三十八年前的报纸是我老同学在某军事学院图书馆找到的,如今读来倍感亲切,一段三十八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

那是1979年的二季度,我所在的部队——陆军第63军187师561团接到上级命令,调步兵第一营(下辖一连、三连和机炮连),与其他各兵种的几个分队组成合成营,由军作训处统一安排训练内容,为部队在现代条件下诸兵种合成训练探索路子。

团领导非常重视,为加强一营的领导力量,经上级批准,特意将司令部作训股长谢爱峰任命为一营营长,团长政委率司政后机关及一营开赴训练地域——山西省五寨县的深山里。我当时任司令部管理股文书兼军械员,也随团机关参与了相关保障工作。

我记得当时63军曹步墀军长亲率军机关组成前指,也来到五寨县,并从军坦克团调来一个连,从师炮团调来加农炮和榴弹炮分队,以及喷火、工兵和防化分队,并将我团的高射机枪连也调来编入合成营。(由于年代较远,我已记不清炮兵是两个连还是混编为一个加强连),但对坦克连我还是记忆犹新的,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T34坦克。

当时63军的装备确实一般,与38军、27军的装备差一个档次。其中187师属乙种师装备,除师属炮团、高炮营、工兵营为摩托化外,三个步兵团均为骡马化(只有高机连和团炮连为汽车牵引)。我都没想到,军坦克团居然还是苏式T34坦克,可见那时国家底子薄,军队装备寒酸。

当时流传一句话,说我们的陆军是“五十年代的装备,四十年代的战术,三十年代的训练方法”。虽是调侃,确也是实情。

当年的大背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军队高中层对部队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技能不甚满意,加之全国劲吹改革之风,部队开始反思传统的训练方法,力求兴利除弊,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和军事素质。

当时军报提出过一个口号:立足现有装备,搞好当前训练。

我记得是1979年的三、四月份部队扩编,我团从27军和坦克一师补充进来不少战士,使原来的一些“架子连”扩充至齐装满员。团里在大礼堂召开欢迎大会,团长高崇武讲话,要求战士们向新来的同志们学习,还特别赞扬了27军是作风顽强的部队。

士兵们在私下里也有交流,如个别从27军调入步兵连的战士认为我团的训练比较严也比较苦,从坦克一师调入的战士则认为我团装备不行,这在当时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吧。

实际上当时部队的军事训练总体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士兵的训练抓的还行,但对军官的训练培养极不完善(许多军事院校刚开始恢复)。在营区进行基础科目(如射击投弹刺杀)训练时还可以,但到野外进行战术训练时则容易走过场。

不过,那时候的部队领导还是一心一意抓训练谋打仗的,尽管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苦,但部队内部风气正,荣誉感强,崇尚吃苦耐劳,特别是有一种争当先锋的精神。

在这样的环境下,合成营应运而生了。现在看来,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军组建的第一支合成部队(尽管是临时的)。可见,我国军事领域的改革与农村改革一样,活力也是来自于基层。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曹步墀军长。

曹步墀(1922年~2003年),抗美援朝时任63军188师564团团长,率团参加了惨烈的铁原阻击战(该团在此战中英勇顽强表现出色,战后荣立一等功),是一员具有实战经验的骁将。后任师长、副军长、军政委,1978年原63军军长阎同茂调任66军军长,曹改任军长,后在政治学院副政委任上离休。

我记得当时合成营在训练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步兵在搭乘坦克行进时无法与车内的坦克乘员联系沟通,一营的干部战士便发明了一种简易通话装置,当时军报在做后续报导时还配有插图。这在通信器材非常发达的今天看来不是问题,在当时则只能自己动手解决。

近年来随着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些战例和细节逐渐曝光,我们知道了当时步兵在搭乘坦克行进时用背包带将自己绑在坦克上,结果遭敌火力杀伤,损失不小,我想可能与步兵不能及时与坦克乘员沟通有关。所以说训练中遇到的小问题往往在战时就可能成为大问题。

合成营在当时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兵多能,即一个步兵战士要学会使用多种武器和掌握多种技能,如驾使坦克和操作高射机枪,在这方面合成营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当时全军上下对训练改革的热情很高,有关方面对合成营很关注,《解放军报》做过几期报道,八一电影厂还派来一个摄制组,将合成营训练过程拍成影片,并将未剪辑的影片给部队放映,战士们很兴奋,当看见有的老兵胡子拉茬的样子出现在银幕上时,连队里的官兵们都笑了。

大约是十一月份,天冷了,合成营的训练也结束了。军里组织了各师团干部观摩了合成营的检验性演习,军区和总部是否派人下来,我已记不清了。不过,一营机炮连的一位同乡战友向我讲述了一件趣事我至今记着:该连住的小山村旁有个水塘在夜里跑水了,第二天早晨连队发现水沟里冻住了一些鱼,而山西老乡当时是不吃鱼的,连队便组织战士们砸冰拣鱼,弄了好几筐……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现在部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条件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合成营的故事告诉人们,尽管那时军装简朴装备简单,但部队精神饱满作风优良并勇于创新,平时训练认真严格,一旦国家有警肯定冲得上去,照样打胜仗!(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热门评论

用户5955734440 1
那个飞行员是谁?
北京
回复TA
我是胡班 0
谢分享
美国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2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