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新版铠甲防空系统亮相红场 放弃火炮增加导弹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昨日,莫斯科城虽然下着雨,但并没有影响原计划的夜间阅兵彩排,这也是今年红场阅兵在红场的首次实地彩排。
从装备上看,今年红场阅兵的唯一亮点是北极版“铠甲”SA和“道尔”M2DT的亮相。它们看似新瓶换旧酒,但背后却都有故事。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先来说说此次阅兵上“丢”了火炮的“铠甲”SA。

“铠甲”SA俄罗斯是针对北极的使用环境,通过使用全地形底盘和增强极限气候条件下实用能力,在 “铠甲”S1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款自行式防空导弹系统。
众所周知,“铠甲”S1以其独树一帜的弹炮合一式防空闻名于世。可“铠甲”SA却放弃了火炮,只保留了原系统中的导弹,并将数量从12枚增加到18枚(每侧9枚),成为单纯的防空导弹系统。
那“铠甲”SA为何放弃了自己弹炮合一双保险的特色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苏/俄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的前世今生来说说。

96K6“铠甲”-S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研制的最新一代近程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其研制初衷是弥补2K22M“通古斯卡”-M的缺陷和不足,虽然它的布局和构型与后者类似,但性能却已有了质的提升。可以说,苏/俄在吸取了第一代2K22M“通古斯卡”-M的经验教训并且痛定思痛后,才最终推出了96K6“铠甲”S1这款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近程弹炮结合自行防空系统。
2K22“通古斯卡”最初问世时确实惊艳一时,首次成功的将2门双管机关炮、6具近程防空导弹发射筒、1部搜索雷达、1部跟踪雷达以及1具光电瞄准具同时集成在一辆战车上。但是,在“通古斯卡”总体作战性能的选择和取舍上,苏联人确实走了一条弯路。
苏军希望用“通古斯卡”来代替“石勒喀”4管23毫米自行高炮,因此本质上说前者的设计定位依然是以小口径速射高炮为主,6枚9M311近程防空导弹只是作为辅助武器而已。不过,苏军最后选择的2A38型双管30毫米机关炮虽然全重较小、结构简单、射速高,但是因为其采用了加斯特自动原理,后坐力和炮口扰动较大,命中精度并不理想,颇为鸡肋。

据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军方和军工企业曾经对俄方提供的各型自行防空系统进行过评估,当时就发现了“通古斯卡”的这个缺陷,加之9M311近程防空导弹的性能也并不出色,最终弃之而选择了“道尔”-M1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苏联解体后,继承其大部分军工体系的俄罗斯继续对“通古斯卡”进行改进,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最初的设计缺陷。于是,俄罗斯决定不再对“通古斯卡”系列进行小修小补,推出了几乎全新的 “铠甲”S1。与“通古斯卡”不同的是,“铠甲”S1一改前者以30毫米机关炮为主的设计思路,而是以近程防空导弹为主要防空武器,不仅型号从9M311升级为更先进的9M335,数量也从8枚增加至12枚。

所以,在“铠甲”S1最初型号上可以看到设计人员舍弃了2A38型双管30毫米机关炮,而是采用了与BMP-3相同的2A72型单管30毫米机关炮。该炮虽然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但是射速只有2A38的三分之一,单纯依靠其进行防空作战是非常勉强的,仅用于自卫以及对地面目标射击等。后来,在俄军方的要求下才不得不继续使用改进型2A38M型双管30毫米机关炮。
与“通古斯卡”相比,除了一个系列的2A38型双管30毫米机关炮外,其他雷达、光电设备和导弹武器全部采用了新型号。“铠甲”S1的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全部采用最先进的相控阵体制,具有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等多波段自适应能力,尤其是增强了对较小雷达反射截面目标的探测能力。

火控系统的升级不仅使得“铠甲”S1具备了行进间射击能力,还能够跟踪20个目标并且同时攻击其中的2个。此外,“铠甲”S1火力部分的通用性也很好,可以安装在包括BAZ6909和Kamaz-6560型8X8底盘、“通古斯卡”的2S6M履带式底盘以及“勇士”重型全地形履带式底盘等多种类型的底盘上。
在防空导弹方面,“铠甲”S1采用的9M335依然沿袭了9M311的两级设计。但是相比9M311,9M335换装了更大的一级火箭助推器,最大射程和最大射高分别提高到了20公里和10公里。而且为了增加毁伤概率,9M335的第二级战斗部重量增加到了20公斤。9M335防空导弹的这种两级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导弹末段的机动性并保持较高的飞行速度,20公斤的战斗部也远远超过了同类型的防空导弹,很适合对付直升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目标。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火炮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巡航导弹这类低速目标效果不错,但总体而言在“铠甲”S1上还是以导弹为主,要靠火炮完全独立作战还是不大靠谱。
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认为,就北极版的“铠甲”SA而言,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它的硬指标——零下50摄氏度也能作战。按照这一指标,“铠甲”S1所用火炮的自动机是很难适应的。如此,“铠甲”SA“丢掉”火炮多加导弹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俄军在北极已经有了S-300,还有同是近程防空系统的“道尔”M2DT,再要“铠甲”SA是否多此一举呢?也未必,首先“铠甲”SA集成化程度高、独立作战能力强,适合该进成北极武器;其次,它的使用成本,如导弹价格应该低于“道尔”;最后,“铠甲”SA未来的导弹射程将达到40千米,已经是中程防空导弹,这样就能与其它二者形成远、中、近的防空组合。(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