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为何不应引进安225:对航空运输有极大负面影响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长期以来,一直有中国从乌克兰引进安225的传闻。

近日BBC又报道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在2016年与乌克兰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国内启动安-225量产项目。同时也有新闻称,国内将接手乌克兰那架半成品安-225,恢复制造并投入使用。

从经济角度来说,国内批产安-225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这种飞机在设计制造成本异常昂贵的同时,其真正的性能价值非常难以被发挥,而且在运作使用过程中,对于国内的正常航空运输业务会形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图:注意VM-T特殊的尾翼改装,安-225的尾翼设计与其目的一致

安-225是苏联能源火箭/暴风雪航天飞机工程的配套型号,用于取代基于米亚4远程重型轰炸机系列改装的VM-T特种运输机。

因为能源火箭/航天飞机的几个主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发射地点,分布非常广阔遥远,比如莫斯科和拜科努尔发射场直线距离就超过2000公里。

而对于重型火箭和航天飞机这样的超大尺寸精密货物来说,为之专门建设数千公里长的铁路或者高等级公路——特别是要穿越大量人口密度极低或者干脆就是无人区的森林、草原、冻土地带,并保持常年的维护和安保工作,这在经济上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安-225在经济性上同时存在两面性,仅以飞机本身的研制和使用来说,成本非常高昂;但是放在苏联航天飞机工程的层面上,安-225却存在着非常高的性价比——当然这也是暴风雪计划下马以后,安-225一度被封存的原因。

图:安-225基础设计源自安-124放大,但是尾翼从⊥字形的常规设计,改为H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尾翼避开暴风雪航天飞机形成的尾流,保证飞机的可操纵性和安全性。

图:注意图-124的尾翼设计

而在目前的中国,并不存在这类超大尺寸、必须以背部驮载形式进行运输的空运需求。特别是近年来规划的海南发射场和天津火箭制造基地,证明中国未来的重型和超重型航天器运输将依托海运完成;其对重量和尺寸的限制远远小于空运,成本远远低于空运。

特别要强调的是,安-225超大尺寸货物上的运输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安-225虽然起飞重量全球最大,但是它的货舱尺寸却没有类似的压倒性优势。安-225货舱地板尺寸的关键环节:地板宽6.4米/最大高度4.4米,实际上和安-124的货舱尺寸(地板宽6.4米,最大高4.4米)相同,只是货舱长度从36.48米扩展到43米。

图:传统战略运输机,最大吨位都在400吨左右,美国C5,苏联安-124都是如此。600吨级的安-225,是航天工程的特殊配套产物,根本不适合正常军用。

这意味着,没有了驼火箭、驼航天飞机一类极端特殊的活儿,安-225能干的,基本上就没有安-124干不了的事情。从军用角度来说,200吨级的运20和400吨级的安-124组合,可以满足任何传统的战略运输需要——包括跨洲际的重装力量投送。

国内在突破400吨级的运输机以后,真正需要突破的是C17这种打通战略运输和战术运输的近300吨级运输机;能直接将重装备、大量物资直接输送到起降条件恶劣的前线、高原野战机场,避免装备物资从后勤中枢大型机场再分发给前线造成的时间延误和损耗。

而民用的话,安-225更加不会有竞争力——特别是与西方波音,空客的改装特种运输机相比。这才是乌克兰第二架安-225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未能完成建造的真正原因。这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而且是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

其一,波音空客的改装都基于西方客运机的成熟平台,可靠性好,而且配件广泛充足廉价,全球各地能对其实施维护的机场和人员比比皆是。运行起来成本非常低,而且出动能力强、任务灵活性极好。

图:A300- 600ST这个才是现在国际上最受欢迎、最赚钱的超大尺寸货物运输机

其二,这些改造过的飞机虽然造型怪异,乃至给人畸形恶心之感,但是在有限的吨位和尺寸内,内部货舱的尺寸却可以做的极大,比如美国在50年代改造的超级古比运输机,其货舱尺寸的圆形截面直径达到7.62米,远超安-225的宽高。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型号的飞机,也是为了空运阿波罗火箭而特别改装的。

其三:安-225的吨位和尺寸,对其运营是极为巨大的负担。

首先飞机的机位收费,本身就受吨位和尺寸极大,安-225光是停个飞机要交的钱就远比别人要多得多。其次安-225在飞行过程中形成的气流扰动远大于其它飞机,因此每当安-225起降,其它飞机必须离安-225更远、等待到更晚才能降落。这也是为什么安-225来国内迄今为止都只降落在石家庄的原因——石家庄机场等级够高,但是本身在北京和天津的影响下经济影响力很弱,机场相对够闲,起降安-225带来的经济成本最低。

不论军用民用,安-225的成本都远远高于它带来的性能收益,中国根本没有接盘安-225的必要;安-124这个级别的400吨级战略运输机,才是真正需要的。(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热门评论

冰心凌结 95
既然是战略飞机,是军用而非民用,何谈机场收费?就算是民用,巨大的载荷,费效比也是更佳。美狗汉奸小编!
北京海淀
回复TA
5346430250 92
还好本文作者的建议不会被决策机构采纳,否则必然误国误民。当年的瓦良格不也被拆成了个壳子了吗,现在辽宁号以堪大用。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山东舰前些日子的下水,中国航母的基础就此打下来了。按照作者的说法,瓦良格又不是核动力航母,即使造好了也不能和美国的尼米兹抗衡,更何谈福特级了。那要瓦良格有什么用呢。作者难道不知道,随同瓦良格来的还有成吨重的设计图纸吗?包括乌里扬诺夫级核动力航母的图纸也顺道来了。不然,中国的航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飞跃。同样的道理,如果只看见表面,认为中国买了安225就只是为了继续建造这种超大型的飞机,那眼光也未免太短浅了。中国虽说有了运20,但大家心里清楚,运20的载重量是多少。和安225两百顿左右的载重量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重型运输机的设计理念究竟是怎样的,中国这方面可借鉴参考的东西不多。这涉及到航空设计的各个方面。气动布局,动力系统,航电系统等等。安225虽说已经落后,但可借鉴之处也是很多的。别忘了,这次跟安225一起来的,也包括飞机的设计图纸。另外,马达希奇同样决定在四川建立航发生产基地,产品中就包括D18T这种大涵道比的航空发动机,这可是中国梦寐以求的装备。和瓦良格做下对比,辽宁舰和瓦良格一样吗,那后来的山东舰和辽宁舰又一样吗。模样差不多,但性能估计应经是云泥之别了。作者可以保证中国接手后生产的安225和几十年前的一样吗。生产过程对中国重型飞机的制造产业的指导和拉动作用是这些钱可以买来的吗。有了这次购买安225的经验,包括今后生产的经验,估计中国的重型运输机的开发和制造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出现中国版的“运124.运225”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作者一直念叨的安124别人可没说要卖给你哦。
江苏徐州
回复TA
5405523643 64
当年,运十就是这样被下马的,鼠目寸光
山东青岛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127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