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苦等16年为何还没等来T50 结构缺陷只是小问题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前天(5月18日),是俄罗斯正式重启第五代战斗机计划16周年的日子。
近段时间,俄罗斯第五代战机T-50的发展也有了新进展,全新的T-50-9号原型机挂着副油箱自己从厂家飞到了茹科夫斯基试飞院进行测试。
趁着这个纪念日和时间节点,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特约撰稿人杨政卫就来梳理一下T-50的发展进程,并谈谈T-50至今仍备受争议的结构问题。

俄罗斯五代机的发展可以说一开始就不容易,按最初的整个计划,俄五代机的发展大概要100亿美元,但俄罗斯政府只愿意出出15亿,剩下的厂商要自己来。
所以虽然当时一样搞了竞标大会,但大家都知道铁定是苏霍伊赢,果然到了2002年4月就宣布苏霍伊公司承接五代战机研发案。
其实在那之前,俄罗斯航空界就一直在酝酿第五代战机计划。而且很悲情的是,那个时候要研发第五代战机主要不是要赢过对手,而是要确保航空产业延续。

当时航空业都知道,苏-27系列继续搞还是很好用,但是如果没有后继机,那在这之后就没得卖了,更惨的是潜在客户有可能看到你没有后继机,就不敢跟你买,所以俄罗斯航空业界知道,如果没有研发五代战机,俄罗斯航空工业就完蛋了。
在这一背景下,第五代战机一度被认为是单发轻型战机,这是因为它主要瞄准外销市场,而21世纪初期市场上不外乎“台风”、“阵风”、F-35等,都是轻型战机(相对于俄罗斯而言)。也因为这样所以当时米格的LFI方案被认为有复活的机会,有人认为就算到时候苏霍伊得标,也不无可能沿用米格的规划。除此之外当时苏霍伊自己也有单发五代机方案,大概就是苏-47的机体设计,改成单发以及传统机翼。

但是依据后来披露的信息,2001年启动的五代战机计划就叫做SFI,是“中型”前线战斗机。当时规划就是一种吨位介于米格-29与苏-27之间,又可以完全超越苏-27的双发战机。俄罗斯军方毕竟是有底蕴的,一要就是要高档的。这个SFI不知道何时开始就改称PAK-FA。比较确定的是2004年它通过技术答辩,在那之后西方媒体才开始有较大篇幅的报导,那时就开始用PAK-FA称号。
在很早期的规划中,PAK-FA预计在2010~2015年间问世然后量产。后来2010年1月首飞,与原计划没有相差太多。当时是说2013年要预量产,2015年量产。由于俄罗斯在五代战机技术已经磨了相当长的时间,加上有苏-35做技术先行,所以这个进度本来是不无可能办到的。

然而现在看来最快也要2018年才会完成试验,比原进度延后3年,这当中固然有些技术因素,如结构有缺陷需要大改等,但更大的伤害来自政治、经济因素。
2014年起俄罗斯因为俄乌冲突被西方制裁,从那时起所有研发中的新武器进度都明显往后延,因为都要先解决国产化这关。此外当时又遇到卢布重跌,剩下原来币值的一半,本来几乎完全状态的T-50-5才刚要全面试验就烧毁。

可以说,跟上述因素比起来,结构缺陷反而是小事。因为目前T-50-6-2以及T-50-8、T-50-9都是改结构后的新飞机,外型并未改变,可见并未经历类似T-10变成T-10S那样的大改。那么,其实可以一边制造新机体的同时,一边用旧原型机试验航电武器、控制等。T-50-1也是在结构加强后进行超机动试验的。因此T-50拖延的真正原因,是2014年以来的政经因素所致。
未来T-50的发展,政治和经济因素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当然,T-50发展至今仍受到不少质疑,在国内流传着一种说法,即T-50没开过弹仓,后来又有说法称T-50开弹舱时剧烈气流会损坏结构,所以不敢开。
T-50开不开弹仓要不要专门拍照留念且不说,但开弹舱会把结构弄坏这种说法却有点缺乏基本力学观念。反过来说,如果开弹舱的气流就可以把结构弄坏,那这个“原理”或许也可以拿来做现在难以想象的超机动战机了。
T-50的弹舱结构跟主结构是共享的,弹舱侧壁就是主结构的纵梁,两个弹舱之间的隔框是全机最主要的承力框,主翼的力就是作用在这里。T-50可以承受9G的重力负荷,极限应该达到14~15G,而且这应该是指至少在25顿可以9G,所以用这下限计算,它要承受25×9=225吨的力。

这个225吨的力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来自升力,这个力就几乎作用在中央横框上,以带动全机的9G运动。然后这个力再由中央横框透过纵梁传给前后机身,带动前后机身进行9G运动。因此纵梁也是要负担百吨级的力。
开舱时,舱门会承受高速气流,然后但舱附近会因为形状复杂而可能引发乱流,这些会造成额外的应力。这些应力可能会造成振动,而如果设计不良,有可能把舱门弄坏。
但是如果说这个小扰动力可以把能承受百吨以上的主结构弄坏,那就意味着用个弹舱门的大小就生出比主翼还大的气动力!这实在是有点离谱,更何况,舱门打开时是以细小面迎接气流,根本不可能产生显著的作用力。至于相关的震动之类的问题,只要用形状下手就可以,例如T-50弹舱后壁的形状就有考虑到高速时泄压。(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