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核潜艇之父讲述091核潜艇与“七朵金花”的故事

新浪军事

关注

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微信号:binggongkeji

黄旭华院士,被公认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隐姓埋名从事核潜艇工作30年,见证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和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进步,《兵工科技》曾在武汉进行采访活动期间有幸见到黄旭华院士,听他亲口讲述过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诸多幕后故事,其中有一个光听名字就很有趣,叫中国核潜艇与“七朵金花”的故事。

据黄院士披露,在国产第一艘核潜艇研制之初,大家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核潜艇总体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当时用“七朵金花”来形容。

1、艇型

二战期间的常规潜艇,只有作战的时候才潜在水中,大多数时间是水面航行,为此就设计了适合水面航行稳定性的常规船型线形,美国最先出来的核潜艇,就采用了常规艇型,也就是所谓的船型线形。但实际上,对于核潜艇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下航行,阻力最小是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试验证明,水滴线形是最理想的水下航行外形,所以美国第二步是设计开发了水滴型的常规潜艇,然后第三步才设计出了水滴型核潜艇。

当时国内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应该像美国这样分三步走,而黄院士认为应该一步到位,直接把我们第一艘核潜艇设计为水滴型。

2、核动力

像美国研制核潜艇,首先是在陆地上设计一套一模一样的动力舱段,我国也是这样做的,在四川做的试验,试验那天夜里周总理在北京彻夜未眠等电话,等试验结果的消息,结果这个核动力反应堆试车一次成功。

 图注:中国核潜艇内鱼雷发射管特写

3、人工大气环境

就是如何给封闭的核潜艇内设计一套可以长期适应人体生存需要的良好物理环境,这个环境设计不好,不适合艇员长期值守。我国的设计证明是非常好的,美国做远航试验,最初规定120天,后来降低为90天,后来做试验达到78天,觉得不够再做试验,也只是达到84天,上岸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被担架抬上来的。而我国则是远远超过美国记录,黄院士亲自在码头上迎接,准备了很多担架,也准备了一批人提前登艇,代替原来的艇员驾驶潜艇靠岸,结果这一批人被拒绝了,而且他们从潜艇里面出来的时候,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4、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系统属于推算导航方式,从一已知点的位置根据连续测得的运载体航向角和速度推算出下一点的位置,因而可连续测出运动体的当前位置。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陀螺仪用来形成一个导航坐标系使加速度计的测量轴稳定在该坐标系中并给出航向和姿态角,加速度计用来测量运动体的加速度经过对时间的一次积分得到速度,速度再经过对时间的一次积分即可得到距离。核潜艇大多数时间,潜藏于水下活动,不能借助于卫星等精确导航方式,只能使用惯性导航。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时,惯性导航设备没有同步定型,是后来定型后才补装上去的。

5、声呐

核潜艇在水下,就像瞎子一样没有眼睛,只有耳朵,这就需要声呐,靠声呐来探测前方周围障碍物,或者发现周围敌情,没有好的声呐,要么容易碰触水下山峰,要么无法做到先敌发现,失去先敌发射而自我保护的最佳时机。

6、发射舱

主要是为潜射导弹发射提供一个类似陆地一样的平稳环境。当时有报道说,美国为了解决发射时候的平稳问题,采用了个65吨重的陀螺,需要专门为它安排一个舱室,吨位就上去了。可不可以用其他办法来实现?后来我国找到了办法,就是靠翼面来维持平稳状态,照样能保证发射艇的平衡,稳定得像在陆地上,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后来接触到材料,说美国的核潜艇上并没有使用什么几十吨重的陀螺,所以当时那是一条假信息,幸亏我们没有上当,否则就闹出大笑话。

  图注:中国核潜艇战略导弹发射模块特写,发射口盖全部打开状态

7、通讯

核潜艇需要航行到离本土很远的距离,以发挥战略威慑作用,远离本土,而且大多数时间呆在水下,如何保持潜艇本身与其他舰艇或者本土指挥机关联系,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的做法,只能是约定在每天一个固定时间,潜艇出水和国内进行通讯联系,很短暂的时间,由后方指挥机关下达命令,到底是发射还是不发射导弹。

对于“中国核潜艇之父”这样的桂冠,黄旭华院士谦虚表示不敢当,他认为中国核潜艇工程是一项集体事业,是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直接领导下,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厂、所、院校大力协同,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他只做了应该做的一份工作而已。这种谦虚的胸怀,真是令人无限感佩。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