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年想学补给没人肯教 今天造出世界最大补给舰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2017年9月1日海军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举行入列命名授旗仪式,海军司令员沈金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呼伦湖舰舷号965,是我国自主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综合补给舰,可为我海军航母编队、远海机动编队提供海上伴随补给。
以上为官媒通稿内容。这艘呼伦湖究竟能给中国海军带来多大变化?
呼伦湖是世界上最大的补给舰

janes对901补给舰性能推测
呼伦湖级,网传代号901,anes估计它排水量高达45000-50000吨,这种体量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唯一能和呼伦湖相比的是美国的供应级快速补给舰。
呼伦湖级排水量比前一代的903大了一倍有余,这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呼伦湖的总运载量按janes推测为25000吨,燃料运载量约20000吨。

而且从曝光的网络照片和卫星照片看,它显然采用了燃气轮机动力系统,以往的补给舰通常采用柴油机动力,后者省油但慢,前者则要快很多。janes认为其最高航速可达25节,这一速度已经接近某些护卫舰的最高航速,完全可以跟上中国的航母战斗群。
为什么呼伦湖一定是航母奶妈
因为它又大又快?算个理由,但还不够到位。
论大,青海湖排水量近4万吨,也不小。论速度,903的20节航速也不低,而且即便美国的航母打击群,也不一定总需要高速在途补给,低速补给舰给航母补给的情况多得很。

实际上,最明显的航母奶妈标志是它的补给桅。
一般补给舰是左右对称,但呼伦湖是左4右3,左舷多出一根液货补给桅杆。这种设计也出现在美国的供应级补给舰上,因为航母习惯在舰岛一侧接受补给,舰岛在右舷,所以强化航母保障能力的补给舰则有针对性的在左舷增加补给桅杆。

这是航母奶妈独特的标记。
实际上如果通过google卫星照片对比,会发现两级舰非常相似,无论长度,还是布局。但是最大的区别是,供应级具有强大的干货补给能力,两舷各3个干货补给桅杆。而呼伦湖总共也只有2个,两舷各1。
这表明,相比供应级,呼伦湖对于干货/弹药的补给能力考虑较少,或要求较低。

供应级可运载1800吨弹药,基本都是给舰载机用的航空弹药,干货250吨,冷库储藏400吨。呼伦湖的的弹药运载量可能显著低于供应级,但考虑到辽宁舰原始设计主要担负防空任务,弹药库容量本就明显小于大量担负对陆打击的美国航母,所以这种差异体现到补给舰上也并不夸张。
无大补不远洋
对大众媒体而言,补给舰的受重视程度往往不比作战舰艇,虽然补给舰的重要性一点不比后者低——尤其在追求远海作战能力时。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补给舰,就没有可靠的远海战斗力,进一步说,没有够大、够快的补给舰,就没有在远海持续高强度作战的本钱。

为了执行南太平洋弹道导弹发射实验护航任务,中国发展了第一级补给舰。
道理很简单,舰艇再厉害,没油没弹药了就是个靶子,所以海上编队走得越远走得越久对补给舰的要求就越重,回想一下,人民海军发展第一代大型补给舰的最直接驱动是什么?是为了保障赴南太执行洲际导弹测控任务的编队,如此大规模的编队跑到距本土基地如此远的距离,这在中国海军的历史上都是很不多见的,南太平洋试射是1980年,此时人民海军已过而立之年,为什么之前30年对补给舰需求不那么迫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需要,当时的中国海军主要在近岸近海活动,距离本土最远的一次作战发生在南海中腹,其烈度和持续时间并未形成太大的补给压力(最迫切的压力来自饮用水缺乏),从这点说补给舰队的规模、块头和速度,其实是考察一支海军走向远海决心和能力的关键指标。
中国的进步:从没地方学到出口补给设备
海上补给的历史并不短,但直到二战中,在途补给才真正大规模开花结果,把在途补给玩转的是从皇家海军手中接过三叉戟的美国海军。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没有足够的基地支撑数量庞大的前线舰队,因此他们发展了规模巨大的补给舰队,并普及了在途补给模式,得益于此,美国的航母特混编队的活动半径和打击能力得到了极大扩展,很多编队几乎是不停不休地耗在最前线,把日本海军耗得油枯灯尽。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途补给是美军取得太平洋战场优势的重要原因,当时的美国官方也这么认为,因此视这种技术为机密,生怕敌人模仿。这种态度一致持续到冷战时期,即便中西蜜月期,补给设备也是不许中国代表团考察的项目,好在中国人有办法、有能力,现在中国不光在扩充补给舰队,还能出口成套补给设备——其实这种进步比多造了几艘驱护舰更值得兴奋。
中国在途补给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在途补给能力,即便是支撑亚丁湾反海盗行动也存在一定问题,这恐怕在一定程度上是设立吉布提补给基地的重要考虑因素。
亚丁湾护航编队包括2艘战斗舰,补给工作除了解决舰艇的燃料消耗,还需要保障整个编队近千名船员的吃、饮水、医药问题。

现在的903系列补给能力相对较小,按janes的估计,其液货运载量刚超过1万吨,其他补给品运载量低于1000吨。
其次,中国尚无穿梭补给体系,无法让补给舰始终保持在补给阵位。
最后,Janes认为早期部署的中国军舰在设计上主要考虑近海活动,因此,普遍缺乏长途航行所需的净水设备。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2009年9月,青岛道山重工机械公司开始研究问题。到2010年5月,所有中型和大型船舶均安装了高产量的盐水净化设备。这解决了很多问题,这样,护航编队船上的船员就享受不断供应清水,洗衣,淋浴和其他需要的淡水。

901服役后,很可能也要担负亚丁湾护航任务,这样的大块头显然可以显著提升编队的保障效果。当然如果仍然只依靠有限的一辆艘补给舰,即便是901这样吨大块头,也仍然无法摆脱对外国燃油港口的依赖,除非中国建立起完善的海上补给体系,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和调度能力,或者开发一块由中国管理的补给基地。(作者署名:边境计划firefly)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