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红箭8导弹以460公里时速击毁豹2坦克?纯属谣言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图:这个坦克比较高级
  图:红箭8

近日在群里看见别人转发的一篇《“豹2”40年“不破金身”,称中国一发“红箭8”终结》,其中提到土耳其的豹2坦克被460公里/小时速度的红箭8击毁,且这一速度仅有中国导弹可以做到,陶导弹仅有360公里/小时。

这当然是错的离谱,红箭8的续航飞行速度在200-220米/秒之间,折算出来有792公里/小时。360-460公里/小时乃至于速度更低的反坦克导弹,并不是没有,但那是红箭-73等最为古老的产品。

正确的理解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就要权衡速度设计高低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速度更高的好处显而易见:目标的反应时间更短,难以躲避和还击,导弹火力组的战场生存概率理论上可以做的更高。

但是对于反坦克导弹来说,高速带来的坏处要远远比好处多得多。首先空气阻力至少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两倍的速度就是四倍的阻力,过高的速度需要很大功率和总能量的发动机,会使得相同射程的导弹要更大、更笨重。

  图:超声速飞行下形成激波

特别是飞行器在接近、突破声速的过程中,会形成激波;这不仅会形成特别大的额外阻力,而且会让飞行器的气动力特性大大改变。这意味着导弹得用很复杂、很大的代价,去搞一套昂贵得多的气动外形设计和飞行控制系统。

反坦克天生需要较粗的直径。聚能爆炸形成的破甲射流,在设计制造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其穿透深度是由被炸药包裹的锥形金属罩直径决定的。这无疑也是大大不利于高速阻力的因素——特别是在空气最为稠密的地表。

  图:聚能破甲原理

这也是现在主流反坦克导弹全数都是亚声速飞行的原因——快鹰等高速反坦克导弹概念和方案,历史上多次被提出和研究,但至今都没有办法应用成功,主要也是在这些因素限制下,无法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远高于现有装备的性能优势。

  图:注意陶尾部的导线

特别是一二代、部分三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有线制导方式;导弹要通过放出的钢丝或者光纤等导线接受指令,才能准确的飞向目标。

导弹那么小的放线器体积内,要容纳下3-4公里长的导线,还要在高速下放线顺畅自如,而不会出现被拉断的情况;这对于相关机构的设计和制造、装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完全考究基础工业能力,没有设计上可以取巧的余地。

  图:早期导弹必须通过弹翼面积弥补速度的不足

因此红箭73等早期导弹看着外形都很怪异——弹翼特别巨大,原因就是放线速度不能太高,撑死100-120米/秒。飞行速度又要低,又要产生足够升力让导弹飞起来,那就只有做大弹翼的面积了。

在后来红箭-8的研制过程中,突破200-220米/秒下的放线可靠性问题,成为了最核心的技术难关之一。

在红箭8的研制过程中,陶、霍特导弹对红箭8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在1976-1978年的反坦克导弹项目规划过程中,有相当比例的意见是引进霍特、仿制陶导弹;另一方面,红箭8的很多设计也是参照自这两款导弹。

  图:红箭8飞的没陶快,发动机是次要因素,放线器是决定因素

而陶导弹的最大续航飞行速度达到312米/秒,其设计思路是发动机加速快、最大速度尽可能在保证飞行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声速、关机早、射程中无动力滑翔飞行的比例尽可能大,以提高导弹飞行过程中的隐蔽性,降低被敌人发现和还击的概率。

但是这个速度对于放线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国内当时做不到。所以回到开头的文章,红箭8既没有跑的那么慢,也没有比陶跑的更快。(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