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美军F35生产能力不可轻视已造出243架 歼20才十几架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美国空军将在9月份为34中队的F35A安装Block 3F批次的软件升级,F35A将开始形成完整的作战能力。

现阶段的F35A在飞行性能、航电功能和武器使用上仍然有部分区域是不开放的,比如最大飞行过载设计指标是9G,而目前开放给飞行员的是7G。

随着15-5132号机的出现,目前被证实的F35产量,已经不少于243架。而根据外媒统计,歼20目前总产量包括原型机在十几架左右;其中交付部队、具备一定作战能力(但具体程度未知)的批产型歼20目前尚不到10架。

  图:F35B这个机型,极大的拖累了F35A、C,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

F35A从首飞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项目进度延误、成本超支的幅度都大大超出最初的预计。这其中既存在不合理的总体规划因素——强行要求常规起降战机与垂直降落战机保持高度通用;也包括F35采用的很多全新技术——主要是电子设备、尤其是软件体系开发涉及到的规模太大,需要的工作量之多始料未及。

因此在后来F35在交付时,只能向愿意接受不完整性能产品的客户提供“限制体验版”的产品;比如早期有相当一部分F35A交付时,连超声速飞行都是不允许进行的:因为有相当部分的超声速飞行科目还没有试飞完成。必须等待洛克希德公司完成试飞、获得确认合格的控制律软件以后,再回过头对它们进行升级。

从各国的战机装备历史上说,确实少有哪一种全新设计的战机刚刚交付时就能获得完善的性能——特别是在三代和之后的战机上,因为机载设备的复杂程度极大的提升了。但是类似F35这种情况,也已经属于相当夸张的个例了。

  图:F35的弹射座椅被迫减重,导致重心稳定范围急剧缩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F35在设计制造上的主要技术难题基本上都被解决的差不多了。比如各种苛刻而难以实现的减重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机身部分结构出现强度不足寿命下降,弹射座椅不能接受轻体重飞行员等等。

而另一方面,F35的生产成本已经开始迅速下降,进入稳定阶段——比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线上的管理和生产人员,已经开始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生产技能和整个组织协调过程。同样生产一架F35,部件制造的良品率比原来高得多,返工少得多,总消耗工时少得多,报废的材料、部件和工具设备少得多。

之前国内尚可以嘲笑F35性能不完整,进度各种延误而且价格水涨船高;但现在,F35家族很快就会陆续获得完整作战能力,并且价格已经回归到合理区间。

  图:F35的年产量,恐怕会超出歼20十倍不止

特别是在产能上,F35的生产规模按照此前确定的订单是数千架级别的——最高预计将超过6000架;其规划的总产能非常可怕,对于国内现在来说,周边部署的F35数量过百、甚至超过两百,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很久。

  图:歼20

国内需要大量的歼20立刻投入服役使用,应对F35形成的威胁——即使是现在批产的,仍然是使用AL31F发动机的不完整性能版本。

说真的,如果将搭载涡扇15的歼20视为完全体,歼20获得完整作战性能的时间,真的会比2006年首飞的F35A早吗?恐怕并不令人乐观。(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2416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