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谈九一八事变:无法忽视部分国民对历史的淡漠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又是一年“九一八”,算起来,今天的这个九一八是第86个“九一八”了。
86年前的那天晚上,日本人炸毁了位于中国东北境内却属于日本的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进而攻占沈阳,占领东三省。
从1931年9月8日夜日本“发威”到1932年2月,短短几月时间,东北全境沦陷。
从此,正如歌曲《松花江上》所唱,那些宝藏,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没了,那个叫家乡的地方,家乡里的无数父老乡亲,开始了长达14年的被奴役生活。

几个月的时间,于历史而言,不过一瞬,但这里面却又太多太多的故事需要被诉说,有太多太多的记忆需要被一遍遍地刷新,不断地加固。
然后,
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提醒我们:国人当自强。
1895甲午战败,清政府赔偿日本白银2.3亿两,相当于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4.87倍。拿到这笔巨款的日本,疯狂扩军备战。
东北这块地方,或者说整个中国,对日本这个资源贫瘠的岛国而言,一直是一块想吃掉的大肥肉。“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在中国问题上,日本的思路向来很清晰。

南满铁路,原是沙俄在中国东北境内所筑中东铁路的一部分,而沙俄的这种权限又是清政府于1897年批准的。日本靠着用清政府赔款训练的军队与沙俄打了一仗,并获得了胜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争来夺去,丝毫不觉得不妥。
1905年,日俄双方一协商,日本获得了中国东北境内长春到旅顺段的铁路。

接着,日本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负责经营管理南满铁路,它也是日本在东北境内进行侵略活动的一个据点。以铁路为依托,日本拓展在华势力范围的步伐更快了。
1927年,日本第26任首相田中义一明确提出了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至此,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小心思,算是很赤裸裸了。

似乎,此时,距离一场战争的发动,还差一个恰当的时机。
1929~1931年,资本主义社会大萧条,而在国际市场并没有较好竞争力且负债累累的日本,也受到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强势冲击。再加上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影响(致使日本财产损失达65亿日元),日本社会经济陷入萎靡,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一片哀怨之气,国内军国主义趁势崛起。他们认为,转移民众视线,占领东北是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九一八事变之前,也发生过诸如“中村事件” 、“万宝山事件”等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各种寻衅滋事,但在日本军国势力如此“清晰的对华逻辑”上,这些也不过是正式踹开中国城墙大门的佐料。
这是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故事。

再看当时的中国东北,“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是东北军拿到的不抵抗命令。
“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东北军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共20万人。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1.5万余人,非正规军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
晚年的张学良曾说,没想到日本会那么干,以为日本不敢,但没想到是真的来了。

是啊,日本真的来了,国际联盟的谴责被无视,美国的“不予承认”显得软弱无力,与日本在东北有重大利益纠葛的苏联选择“不干涉”,并默许日本通过中东路运输日本军队。
“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
最终,日本愈来愈强硬,愈来愈无所畏惧,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这个国土面积不过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小国,吞下了远超它本土面积的地盘。
此刻,谁还能说日本这个小国不值一提呢?

如今,86年过去了。
现在,经常听到有人唱《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啊/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大碗茶大碗的酒/左邻右舍在两旁/五魁首六六六/笑声满堂啊……
86年后,松花江上,大豆还是那个大豆,高粱那是那个高粱,家乡还是那个家乡,歌谣早已变得欢快热闹笑声满堂,九一八后的流浪也有了归所。
这一路走来,有对内对外权益的争夺,有被欺凌被侮辱的惨痛,也有数不清的反抗与流血牺牲。

时至今日,偶尔会在网上看到有人问,为何要一遍遍地诉说这些历史,要一次次地铭记纪念?
在还算和平的今天,我们无法回避日本军国主义时不时的抬头,无法忽视部分国民对历史的淡漠,无法忘却我们依旧在艰难成长的事实。
而同样,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这份和平的来之不易,不能忘记中华大地无数先烈保家卫国的勇猛,不能忘记不论在任何时刻,国家利益至上,不能忘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纪念,不是为了叫嚣仇恨,不是为了随意抵制。只是,有些历史,容不得忘记。(作者署名:局座召忠)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