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600水上起降性能不佳?高精尖产品造出来就是胜利

新浪军事
2017年12月24日,中国航空工业研制的AG600“鲲龙”水上飞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AG600,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水上飞机型号,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如今AG600水上飞机首飞成功,堪称中国航空工业2017年累累硕果的收官之作。

座舱附近特写
“危险 热探头”看到这张照片,读者第一反应或许是思考这些写着危险标志的仪器设备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高科技,而是现代飞机上必须标配的设备——空速管、静压孔、迎角传感器。空速管

空速管是飞机上最为重要的测量工具,通过测量气流的动静压等参数,获取飞机当前的高度、相对空气运动的速度。空速管一般安装在机头或外侧机翼这些空气气流受机体影响较小的区域,保险起见一般要安装2套以上,互为备份。空速管是很精准脆弱的设备,所以飞机停在地面时,要用红色的塑料或橡胶保护套遮住,飞行前再取下。另外,由于高空温度低,空速管可能会结冰,一旦结冰就无法感知飞机当前的速度,所以空速管内有电加热装置,这就是为何图中要标注“危险 热探头”。

AG600机身上的静压孔特写

静压孔则是另一种空气参数传感器,功能与空速管类似,而且测量精度更高,因而在现代民用飞机上广泛使用。而迎角传感器则是一个迎风随动的小舵面,以此获得飞机机体与气流的夹角——也就是迎角数据。空速管、静压孔、迎角/偏航角传感器,这些设备为飞行员提供了飞机的速度、高度、姿态数据,所以必不可少。

机身应急舱门特写
由于AG600“鲲龙”是一种大型水上飞机,机身采用了船底设计,方便降落到水面;因此,其舱门和应急舱门的位置都比较靠上,避免风浪海水涌入。上图就是“鲲龙”的应急舱门特写,其位于主翼翼根后方,可以看到铆钉走线密密麻麻,表明这个部位需要承受较大、较复杂的结构应力,框架、桁条等机体结构加强设计比较密集。

主起落架舱特写
同样由于水上起降的特殊要求,AG600必须采用上单翼布局,让机翼和发动机的位置尽可能高一点,避免风浪影响,这就给主起落架的布置设计带来很大困难。主起落架唯一合适的安装位置就是机体侧面,安装在机身与机翼连接的主承力框架上,机轮向后上方折叠收入保形起落架舱内。图中可以看到起落架舱内的作动筒结构,以及一些管线设备。

翼尖特写
翼尖前方有一个透明罩,安装有航行灯,并预留了一些通信、探测、自卫电子对抗等设备的改装空间。AG600“鲲龙”的翼展是目前世界上水上飞机中最大的,设计难度也很高。

AG600“鲲龙”,与运-20、C919并称中国航空工业的“三驾马车”,其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妹子杨发现有不少人对AG600“鲲龙”的性能和用途提出了质疑,甚至嘲笑讽刺。有的认为“鲲龙”水上起降性能不佳,还不如日本几十年前设计的US-1水上飞机,因为US-1有吹气增升襟翼装置,而“鲲龙”没有采用;有的认为水上飞机是二战就有的过时玩意儿,觉得现代战争中大型水上飞机作用十分有限,复杂气象条件、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实际生存和使用能力存疑,无法胜任远程搜救、反潜、侦察等任务。

一位航空爱好者对那些无端嘲讽“鲲龙首飞”的回应
没错,我们为祖国的任何点滴进步欢呼鼓舞的同时,都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但是清醒和理性从来不是矫揉造作、妄自菲薄而来的。包括航空在内的所有高精尖产品,除了中国自己造,没有别的国家会帮你造。如果我们没有,那么我们只会遭到技术封锁和漫天要价。特殊用途不代表没有作用,冷门小众行业也不代表不需要人才。中国大型水上飞机已经断档了数十年,如今“鲲龙”腾飞不仅是补齐军民用大型灭火/水上救援 水陆两栖飞机的短板,更是对今后迈向南海、迈向西太平洋乃至更远的蓝色深海的一次未雨绸缪的思考和实践。愿鲲龙翱翔海天,飞得更好、更远。(作者署名:超视距)

总装下线时的AG600原型机,黄色防锈底漆,尚未涂装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