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详解沈飞下马歼13战机:廉价2代机方案差点取代歼10

新浪军事

关注

下颌进气轻歼方案

在80年代,曾经有一种廉价轻型歼击机方案试图取代歼10。幸亏这一方案最终没有成真,否则今天中国战斗机研发水平将打入无底深渊。

1982年的新歼论证中,原本内定为沈飞的歼13方案;但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安排成飞半途参与竞争,使得整个形势被完全逆转。不过最终从程序上认可成飞方案获胜的节点要到1984年,到1986年1月,10号工程才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

歼13方案落败的核心原因,包括其功能设计非常简陋,性能指标和应用技术过于落后;它被定位在一种低功能的白昼近距格斗飞机,不具备超视距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而其机动性又并不理想,理论上比歼7和歼8要好点,但根本不足以和F16等真正的三代机相提并论。

在1982年第一轮竞争失败以后,沈飞实际上仍然有很大的余地大改、甚至颠覆歼13的方案设计;改善飞行性能,强化机载设备,补全此前的作战功能缺失。

歼13

但很遗憾的是,沈飞在1982年以后的所有应对思路,都走到完全相反的方向,这是其彻底输掉新歼竞争的直接原因。

在新歼方案竞争范畴以内,沈飞在1984年的第二轮方案和1982年方案相比,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进,实际差异很小。而另一手应对,则是在歼13方案上简化,进一步降低飞机总体性能,搞一种廉价的新涡喷二代机型方案,建议空军采用这种飞机替代新歼。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种飞机完全放弃自主探测能力——飞机不装完整功能的雷达,只安装雷达测距器(没有准确距离,连机炮都打不准),敌情探测依靠地面雷达系统和飞行员肉眼。起飞重量不到7.5吨,航程不到1400公里,其机载设备大多数来自歼6、歼7的已有成品。

歼12

这个方案在1983年提出后,一直被大力向空军高层推销,至少持续到1986年4月以后。此类廉价战机方案在国内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60年代末,空军曾经要求洪都研制一种定位非常类似歼六的轻型超声速战斗机,命名为歼12;该机在成功试飞一百多架次以后,被要求停止研制、下马。

需要指出的是,歼12的下马决定,仅以后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来说是完整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决定的考量中,不便细说的政治因素比重非常高;实际上军队中,仍然大量存在认同低性能战机可以用廉价换取数量优势、进而获得战斗胜利的中高级军官。

80年代初期的歼13及其简化出的轻歼方案,实际上仍然是这个思路上的产物。

更进一步来说,这种思路主要源于对越南战争经验一厢情愿的乐观片面解读——米格21性能差、功能简陋,甚至一度和美军F4战机打出了水平相当的交换比。这种乐观的判断,完全无视了越南战争在当时政治、60-70年电子技术仍然非常不完善、乃至于越南地理和气候条件上的高度特殊性。

轻歼设计水平撑死也就是与歼7FS相当

实际上从总体技术发展上看,战斗机的趋势是探测和攻击能力越来越完善。随着电子设备和武器的性能差距拉大,即使是飞行性能处于同等级的战机,其交战的交换比也将越来越难以拉近,更不用说逆转。

这一点在90年代以后的俄式战机和西方战机实战纪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西方战机占据了全面性、压倒性的交换比优势。

歼10如果真被轻歼取代,那将是不可想象的损失

除去研制单位本身的设计能力/管理水平差异,80年代的歼击机方案之争,在核心层面也是对于未来空战方向的判断观念之争。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曲折反复;但最终的大方向上,国务院、中央军委最后作出了正确的历史决断,使中国避免了至少三十年的弯路。(作者署名:候知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