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为何我军200架强5一年内退光?俄苏25被击落就是答案

新浪军事

关注

1月3日,俄罗斯一架苏-25战机在叙利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虽然成功跳伞,却在随后与武装分子的交火中丧生。苏-25是比较典型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术思想的产物,它没有超音速飞行能力,皮糙肉厚,强调在前线战场的恶劣环境中对己方地面部队的进行直接低空近距支援作战。中国空军也有一款与其定位相似的战机,就是强五强击机。不过,强五在服役近50年后,已于2017年被中国空军干净利落地全部退出现役。

这款曾是解放军长期以来唯一对地攻击机的战机1年之内被退光,同样定位、机龄也已有34年的苏-25攻击机则仍在俄军服役,体现的恰恰是中俄两国空中力量对对地支援战术的不同理解。

苏-25攻击机可从简陋的前线机场起飞执行作战任务。

苏-25攻击机的实用飞行高度只有7000米,连“万米高空”的高度都不能达到,而且最大飞行速度为0.82马赫(975千米/小时),基本与早期喷气式客机处于同一水平。这样飞得又低,又相对慢悠悠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强化对地面目标的发现、识别、攻击能力。但其实在苏-25于1984年服役之前,专门针对低空对地攻击的强击机、武装直升机的机动式野战防空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等,已在世界各热点地区呈扩散态势。

在1979年阿富汗战争时,主要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最大射高只有3000米,只能针对超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所以那时的苏军在吃了很大亏之后,赶紧转而使用飞行高度在“毒刺”导弹射高之外的强击机。苏-25攻击机在还没通过国家定型测试前,就有两架被派往阿富汗,在实战条件下接受作战性能测试。资料显示,苏-25在阿富汗战争中共损失了23架。

美军目前还在升级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对付无人机等目标。

时至今日,区域防空、点防空导弹已成为野战防空主流武器,比如我国的红旗-16B导弹,射程已拓展至70公里以上,有效射高达25000米;红旗-7导弹的射高也在5000米。苏-25攻击机虽然最大飞行高度在7000米,但限于较为简陋的航电系统(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指标器),以及主要使用的火箭弹、集束炸弹等非制导武器,实际作战高度就与防空导弹射高大致重合。在密集的地面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前,苏-25攻击机的生存能力可想而知。

强五强击机实用升限超过1.6万米,在5000米高度的最大飞行时速超过1200公里,可以使用LS-500型激光制导炸弹。尽管强五的这些作战指标要明显好于苏-25攻击机,但却还是被中国空军坚决地迅速退役。这正是因为中国空军早已看到,对地攻击主流战术在多年前就已转为战机必须具备较强电子对抗能力,主要在中高空飞行、于防区外发射制导空地武器。低空超低空突防战术虽然仍有一定效果,但已越来越难以对抗现代地面防空体系。

强五强击机挂载激光制导炸弹。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在200多架强五强击机全部退役后,中国空军专用对地攻击机只剩下歼轰-7A战斗轰炸机。歼轰-7A有完善的电子对抗设备,还能挂载PL-5B、PL-8等红外格斗空空导弹进行近距离空战;主要空地武器为射程超过150公里、有雷达、红外成像、电视制导等多种导引头可替换的KD-88空地导弹,以及国产第二代激光制导炸弹(非风向标式导引头)。

然后,就是这样自我防护能力较强,主要采取防区外打击模式的战斗轰炸机,在中国空军的规划中也已位于非主流低位。国产歼-10B/C、歼-16,引进的苏-30MKK等三代以上多用途战机,将主要挑起空军对地打击大梁。这样的空地打击装备思路与西方国家更为接近,即强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精确打击能力,而且首先以打击对方地面防空雷达、导弹等武器装备为主要任务。

苏-30MKK战机强悍的空战能力,正是其对地攻击成功率的保证之一。

歼轰-7A战斗轰炸机是中国海军、空军主力战术攻击机。

俄罗斯目前也在加快苏-30MS这样的苏-30MKK自用版多用途战机的装备速度,显然也意识到苏-25等前线攻击机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未来空军对地支援作战中,类似苏-25、A-10这样的传统“飞行坦克”,终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拥有完备电子对抗能力,可使用空地导弹、卫星/激光制导炸弹、防区外弹药布撒器等中远程制导武器的多用途战斗机。(作者署名:百战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