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红海行动》中的最强反派 为什么是个小孩?

新浪军事

关注

这年啊过的糟心,到了初七才有时间去电影院把《红海行动》刷了。

看网上评论,很多观众虽然不是军迷,但也很容易看出片中各方军队与战士水平的高下——比如看上去很屌的反派骷髅兵,其实也都是“奶泡肉”;张译演的队长时常智商下线,反而经常要靠副队长来指挥。总之,作为一部难得的国产现代战争片,虽说《红海行动》各种问题是有,还好还在本人接受的底线之上。相比之下,敌方那名少年狙击手的形象却异常丰满,给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没有观察员的情况下,这名少年狙击手虽然只有一支老旧的俄制SVD狙击步枪,却对蛟龙突击队装备精良的双人狙击小组几乎始终形成压制,其高超的心理素质,和一直在克服“不紧张”的李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凶狠的表情、迅速的反应、喜欢吃干果(可乐果?或者只是为了咬着降低抖动便于瞄准而已)的种种逼真细节,使得不少观众追问:他到底是谁?

林超贤上一部叫座的大制作《湄公河行动》中,也有对金三角娃娃兵的生动描写——这些小孩用命玩经典的“俄罗斯轮盘赌”,为了输赢连生死都毫不在意。后来这些娃娃兵还以自杀式炸弹袭击手段摧毁了湄公河国际联合反恐指挥部,之后在商场枪战中,也是一名娃娃兵的乌兹冲锋枪导致我方一名突击队员重伤截肢。

不少国内观众可能初次接触这样疯狂的世界观,然而这就是现实。林导在《湄公河行动》的相关专访中提到过,这些凶悍到仿佛本色出演的娃娃兵,其实就是找当地普通儿童扮演的。

用娃娃兵最多的国家,竟然自称绅士

对于娃娃兵的定义,过去是指15岁以下的士兵,后来联大通过《儿童权益修正案》,把年龄改成18岁。这种规定当然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以前正规军里的娃娃兵,其实只能算是“混在正规军里的未成年军人”而已。他们执行的是和正规军一样的任务,只不过有一些小孩的优势。

讲到娃娃兵,有些读者可能会立刻想到《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青年团”之类的德国少年团。虽然是非正义一方,但毕竟是走到穷途末路时才冒出来的,也许应该另当别论。在近现代战争中使用娃娃兵最广泛的国家,自然是最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大不列颠了。

从大航海时代起就有娃娃兵历史的英国人,在一战期间未满18岁士兵的数量达25万。虽然后来改了募兵制,但起征年龄还是16岁,所以只要瞒报年龄(反正白种人普遍早熟),很容易招进年龄更低的“娃娃兵”。甚至直到现在还有大批未满16岁的“Underage”被送到世界各地,陪美国表亲打仗。

这篇文章不是说中东娃娃兵的吗?对咯,这些英国小屁孩儿也在中东打仗,没毛病。据2014年的统计,自伊拉克战争起,10年来有大约35000名不到16岁的士兵入伍,被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前线,有时会被美国大兵吐槽,“来的盟友竟是小屁孩儿”。反正作为大流氓,联合国也没法制裁它。

当然,再怎么大流氓那也是有严格军纪约束的正规武装力量。对于金三角、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那些军阀以及反动政权来说,娃娃兵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武器。他们在战争冲突中有两面性,在受害者一面,娃娃兵们流离失所、被迫参军,受到虐待和侮辱的洗脑和严酷的训练;在加害者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残忍,往往能作出更令人吃惊的举动,并不是简单的炮灰。

为何娃娃兵总能搞出大事情?

在非洲,由于军阀部队的组织性太差,服从性相对强的娃娃兵就显示出了便于指挥的优势。而在两伊战争期间,世界则进一步见识到了武装起来的儿童在这方面的威力。当时伊朗的巴斯基民兵组织少年儿童参军,其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给萨达姆军队以很大的打击。一群群孩子们在毛拉的号召下欢乐地奔向雷场的画面,更是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

著名的RPG哥当年就是一名娃娃兵,幸运地是,在拍下他“英姿”的战地记者的帮助下,他有了一个和很多同伴不同的未来

到了现在,我们也经常看见各种宗教极端组织招收娃娃兵。特别是ISIS,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招收各国、各民族的娃娃兵,以实现其恐怖行动的目的。

我们一般说来,少年儿童应该是最天真的,同时也应该是最容易害怕的。当两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对准自己时,《红海行动》中的少年狙击手没有一点畏惧,不仅进退自如还能指挥同袍;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湄公河多国反恐指挥中心,《湄公河行动》中的娃娃兵依旧镇定自若地带着炸药混进了大楼。为什么娃娃兵的作风往往更加彪悍呢?

有人把原因归咎于孩童容易洗脑,其实并非如此。当年外界媒体对巴斯基民兵中的孩子就有过采访,“殉教”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想必大家耳朵早就起茧子了,笔者也就不回答了。

在《红海行动》的前半部分中,当地人被反政府武装胁迫,驾驶汽车炸弹冲击政府军防线的剧情让人印象深刻。

强悍如蛟龙特战队员,也是会害怕的,比如石头怕痛,就要“吃糖”;普通的当地百姓,害怕幼子被杀,就被迫去做汽车炸弹。成年人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理性告诉我们战争会造成伤害。能力不同,信仰不同,我们会做出不同形态、不同程度的牺牲,这是一种取舍。

《猎鹿人》是越战电影中涉及轮盘赌的经典作品,《使命召唤:黑色行动》系列游戏也致敬了这一桥段

前面讲《湄公河行动》里的娃娃兵玩轮盘赌,美国电影《猎鹿人》的主角也是玩轮盘赌。《猎鹿人》的主角是因为越战创伤,疯了,但这些娃娃兵没疯。他们可能吸了毒,可能被洗了脑,但他们没疯。

对于孩子来说,非常简单,战争就是游戏,而且是很刺激的游戏。

心理学家唐纳德·威尼科特在《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当中写道:

为了表达攻击性。

……一般地说,在游戏中,孩子们“摆脱仇恨和攻击性”,就好象攻击性是一个坏的物体,可以把它清除掉。这样说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被压抑的不满和愤怒的经历导致的后果都可以被孩子们感受为处在他们心中的一些坏的东西。……攻击性可能会是快乐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破坏,现实的或想像的,侵害到某个人,因而孩子不得不面对这个难题……

身经百战的少年狙击手不仅让我方两名缺乏战场经验的顶尖狙击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让整个队伍都一度陷入被动

显然,对于少年狙击手来说,两名蛟龙狙击手是他游戏的对象。作为一名本色出演的演员,我们从他吃东西、逃跑乃至最后死盯顾顺的样子,都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军人并不存在特别的仇视,他只是很想赢。

娃娃兵害怕的并不是死亡,他们害怕的是失败。为了赢,他们可以成为杀人机器,可以不去考虑任何游戏之外的事情。

社会仅仅是提供了孩子的游戏环境,而身处长期战乱国家里的孩子,战争就是他们的游戏。对于随时而来的伤害,现实中没有血条,他们自然也不知道轻重。

人们往往被少年英雄的气质所吸引,然而娃娃兵这样的孩子并非是少年英雄,只是游戏玩家,他们的命运是可悲的。而在时下,很多当年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少年英雄,反而却被部分声音污名成娃娃兵。看过本文,你或许会对两者的区分更加明确。毕竟,战争不是游戏。

作为一部战争片,林超贤的《红海行动》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讨论,过两天咱还有一篇文章要讲(shui)。然而两次在作品中大篇幅刻画娃娃兵的林导,在这方面三观上确实没的说。有消息说他原打算让一位年龄更小的演员饰演少年狙击手,几经思考后还是改变了选择。

是啊,即使是不吝于在电影中展现血腥暴力的林超贤,也不想让战争对儿童的戕害太过赤裸裸地展现在银幕上。(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