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航部队克服高原反应 接连装备两款新型直升机

新浪军事
中国军网3月1日发布消息称,解放军陆航直升机成建制从海拔3800多米地域起飞,飞行共计16个小时,最高飞行海拔接近5000米。一般来说,军用直升机在正常海拔地域的大多数时间飞行高度为2000米左右,但在高原地区,起飞时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这对我军直升机性能、飞行员技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军网透露,此次飞行训练由西藏军区组建时间并不长的陆航旅组织实施,攻克了困扰陆航部队多年的大机群进行高原训练和作战的课题。

此前,新疆军区陆航旅已经组织实施了大机群高原飞行训练。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解放军陆航部队此前已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新疆高海拔地区组织了直升机大机群飞行训练。
而在青藏高原,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那里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边境巡逻和物资补给十分困难,我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的直升机。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稀薄的空气会使直升机发动机功率大大减小,旋翼效率降低,从而导致飞机升力不足,一般性能的直升机很难飞上青藏高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在青藏高原使用的直升机。
直到我国随后引进了24架S-70“黑鹰”直升机,才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S-70直升机的升限为6000米,在4000米以上海拔地区还能载重600公斤,航程可达600公里。
不过,这批“黑鹰”直升机已经服役30多年,目前的数量也下降到了10多架。,对于解放军陆航巨大的高原任务量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与“黑鹰”直升机高原性能相近的,主要是应解放军要求进行改装的米-17、米171等引进直升机。这些主力运输直升机的数量约有近300架。
米-17系列直升机经过改进后基本可以满足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使用,但是长期在高海拔地区部署的话,主要部件的工作寿命会缩短。中国军网此次报道的西藏军区陆航旅装备的就是米-17系列运输直升机。据透露,为了彻底克服“高原反应”,该陆航旅采取由低到高、逐级适应的办法,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带飞,地勤保障人员和设备先期进驻。
在向5000米海拔地区进军的过程中,陆航旅通过战场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实时从外界获取气象和环境数据,引导直升机机群规避大风、紊流等异常气候。飞行员则在驾驶中按预案补充高能量食物,时刻保持体力充沛、精神集中。
通过此次高原飞行训练,上述陆航旅摸索出在海拔4000-5000米地区的飞行经验和需要规避事项。不过,由于装备性能而产生的高原飞行难的问题,有望较快得到解决。因为就在近期,解放军陆航已陆续获得两型高原飞行性能卓越的国产新型直升机。
一是最近试点装备部队的直-20通用直升机。该型机高原飞行性能很可能超过陆航那10多架宝贵的S-70“黑鹰”直升机。而且10吨级的直-20机身比米-17系列要紧凑得多,内部空间和载重量却不逊于后者。二是更早些时候装备陆航的直-8G直升机(此前曾误传为“直-18A”)。该型机已通过最高海拔8000米的飞行测试。

直-20原型机在高原接受测试。

直-8G直升机已装备陆航部队。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这些新型直升机还未全面“铺货”之际,解放军陆航先行开展大机群高原飞行训练,显然仍旧依循的是“人等装备”而不是“装备等人”的思路。未来直-20、直-8G等新型直升机可能会与米-17系列直升机一道,大大提升我军高原空中力量投送、补给能力,扭转我军在高原的力量部署态势。(作者署名:百战刀)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