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俄军改革10年有哪些问题:军工体系落后装备革新不足

新浪军事

关注

[知远导读]俄格“五日战争”后,俄罗斯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面貌”军事改革,距今已有十年整。外界普遍关心的是,经历了克里米亚和叙利亚两个战场的检验,“新面貌”军事改革进展如何、成效怎样、有哪些得与失?本文节选自《知远防务评论》即将刊出的《“新面貌”十年:回顾与反思》一文。基于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的变化、俄罗斯地缘博弈的战略考量,文章对俄罗斯“新面貌”军事改革中的战略考量、路径举措、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改革成效进行评估,盘点得与失,旨在得出对我有益的借鉴与启示。节选部分探讨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俄军“新面貌”改革十年,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改革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展望未来,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俄军未来的发展与“新面貌”的走向。

顶层设计缺乏全局考量、长远规划

军事改革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就是顶层设计,它将直接决定军事改革的未来进程与走向。“新面貌”屡经波折,顶层设计缺乏全局考量和长远规划是直接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方针计划赶不上世界军事发展变化。以俄2011年公布的《2011-2020国家装备计划》为例,根据计划,在2021年前俄军制式武器中现代化装备所占比重不能低于70%,普京和绍伊古也先后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按时完成“70%”这一指标。然而,从武器列装结构上看,俄军近年来列装的所谓“现代化装备”,多是旧式装备的深度改进型号,如T-72BM3主战坦克、Su-30M2歼击机,真正如T-14主战坦克这样全新研发的装备相对较少,正如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军事专家维亚切斯拉夫·采卢伊科所言:“我们没有考虑到,同一时期现代化装备占60%-70%的大国也在研发新式武器装备,以俄国防工业体系糟糕的基础状况,2020年前列装俄军的新式装备比例可能不是70%,而是更少,俄罗斯没有对战争转型期最新装备研制工作的长期预测。”从这个角度分析,不难看出“新面貌”为俄军制订的装备现代化指标仅停留在“纵向比较”阶段,装备现代化程度虽然比10年前要强,但若与世界其它军事强国装备现代化水平做“横向比较”则仍显不足。“竖比是需要的,但横比更重要,应当与其他的国家比”,不以全球视角去考虑计划指标,“70%”一定会掺杂水分。

辽宁舰娘家造船厂为何轰然倒塌

二是部分决策科学论证缺失,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案例即是成立俄罗斯空天军。在2014年12月19日的国防部年度总结会议上,普京突然责令国防部要在2015年中旬完成空天军的组建,而围绕这个问题,俄军内部至今依然争执不休。俄罗斯地缘政治问题研究院院长、军事科学博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就认为成立空天军并不合理,因为“航天部队向各军兵种提供情报却不直接参与战斗,如果航天部队能和空军合并,那也可以和海军合并”。西夫科夫的结论实际上点出了以普京为首的俄军高层的真实考量:成立空天军,就是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战略资源优化空军以用兵叙利亚,从而达到维护俄国家利益、实现战略破局的目的,空天军成立不足两月即投入到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也表明俄军高层并非真的有清晰的空军、航天部队长期发展规划,空天军的成立更多体现了随机应变的“现实”色彩,一如俄军事专家巴维尔·帕夫诺维奇所言:“(改革中的问题)不得不采取脱离军事科学依据的折中解决方案,就是先由军队官员做决定,再由学者来论证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军师们”无法向上级提供决策建议与事实支撑,而只能作为总结和阐释政策的工具,这使“新面貌”的部分改革措施和规划仅能解决一时所需,缺乏长期建设性,因此在后期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

“军兵种思维”余孽犹存,负面影响改革

突破“军兵种思维”是一支军队迈向联合作战的关键一步,只要军兵种之间互不协调、各自为政,联合作战便无从开展。“新面貌”以来,俄军高层一直在努力突破“军兵种思维”,对不服从改革命令、拒绝交出战场指挥权的军兵种司令坚决予以裁撤、整肃军纪。2009年,谢尔久科夫在这一问题上遭到了空军司令亚历山大·泽林、海军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上将的强烈抵制,对此,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谢尔久科夫一边,并立即解除了反对者的职务,同期31名俄军主要高级将领中也有23人被撤换。

然而从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军兵种思维”树大根深,物理上的军兵种融合和主官职务的简单更替并没有将其根除,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围绕军事行动指挥权明争暗斗。叙利亚军事行动是俄罗斯近三十年来首次在中东地区用兵,意义重大,因此最高指挥官的选择十分重要,而一旦取胜,指挥官及所属军兵种的声誉、威望都将得到极大提升。所以,丧失了战场指挥权的军兵种司令们无不把这次行动当成翻盘的不贰良机,其中空天军司令维克多·邦达列夫上将呼声最高;支持者的理由是,刚刚成立不足两个月的空天军承担在叙利亚的主要打击行动,熟悉空军的邦达列夫理应获得这一职位。然而普京明白,一旦邦达列夫就职,等于“复辟”军兵种司令的战场指挥权,这是对“新面貌”最大的否定。基于上述考虑,普京将指挥权交于时任中部军区参谋长的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上将(现已任南部军区司令),他果然不辱使命,前线捷报频传,普京也用事实让军兵种司令们闭了嘴。

二是军兵种自动化指挥系统融合程度低。俄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原本早于美军,但各军兵种为了自身利益,争先恐后地建设自己的系统,结果各自为政、互不兼容,成为影响联合作战体制建立的短板软肋。俄著名军事专家阿纳托利·茨加洛克就表示:“如果陆军、空天军、海军和战略火箭兵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不一致,联合作战是不可能实现的,俄军高层必须立即着手解决海、陆、空通信和指挥器材兼容性的问题,形成统一参数,确保战略、战役和战术自动化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俄虽计划于2020年前建成全军一体化、数字化的“统一信息空间”指挥自动化体系,但在目前看来,各军兵种依然专注于升级自己的指挥自动化系统,而不太关注构建各军兵种互联互通的指挥平台。由此可见,“军兵种思维”在俄军中依然存在,并对“新面貌”改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军工体系消极落后,装备革新成效不足

历经国家解体与经济衰败,作为苏联军工体系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国有军工体系在逆境中不断恢复。“新面貌”军事改革中,军工体系改革也是重要一环。然而,从叙利亚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军工企业和装备体系的改革成效依然不够明显。

在叙利亚,空天军使用的新式装备暴露出很多问题。俄知名军事刊物《军工信使》2016年第13期刊出阿列克谢·拉姆和安东·拉夫罗夫所著文章《俄罗斯空天军在叙利亚作战中暴露出的不足》,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空天军装备体系的落后性,包括缺少精确打击武器、缺乏全套老式炸弹改装组件、空中加油机数量和性能指标严重不足以及没有大型无人机等。其中,由于俄军工企业无法生产大型无人机以及类似于美国“杰达姆”(JDAM)的廉价精确打击武器,直接影响到了空天军的打击效果。因此,在空袭行动中,俄空天军只能打击固定目标,却无力执行对恐怖分子头目及隐藏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斩首行动”。此外,有些俄军工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土耳其和南非的一些军火公司却可以做到,比如把老式航弹改造成精确制导武器——通过加装翼面、发动机和导引头,它们还能研制出畅销海外的大型无人机。俄塔社著名军事评论员维克多·李托夫金称:“在资金上捉襟见肘的俄罗斯军工企业从没真正朝俄军有需求的方向努力。他们的想法是:你部队反正跑不掉,我们造什么,你们就得用什么。”俄军上下对此早有不满,前空军司令泽林曾抱怨俄军工企业研制的无人机“列装军队的话,是一种犯罪”,而谢尔久科夫不仅力主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对俄国内军火供应商要求也甚是严格,要他们提高质量、压低价格,称“价格透明前绝不签约”,还说:“我们只买政府需要的武器,而不是买那些你们想卖的。”然而谢尔久科夫一下台,这些强硬之辞即只能流于表面,根本无法对军工企业起到督促作用。

虽然俄军只能采购本国军工产品,但在海外市场经济环境下,俄军工企业作风拖沓、效率低下的痼疾暴露无遗。俄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也称“俄制武器的吸引力正在消失”,传统军火供应市场遭到侵蚀,买家对俄制武器的认可度也大不如前,“苏-35S”歼击机在竞标印度新一代军机采购项目中完败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M”就是典型一例,这也进一步表明,俄军工企业和装备体系改革成效并不显著,甚至存在较大的漏洞和问题。 

经历了收回克里米亚、叙利亚反恐两场军事行动的检验,不难看出“新面貌”军事改革对俄军战斗力提升还是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新装备的批量列装、兵力调遣部署快速灵活、作战人员气势如虹,证明“新面貌”军事改革使俄军基本适应了信息化战场环境。从两任国防部长所做工作上看,谢尔久科夫打破了军队传统思维、固有模式和组织结构,通过裁减单位与非战斗人员,完成了“新面貌”下联合作战指挥的原始资金、技术制度积累,使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得以“轻装上阵”;而绍伊古任内国家防务指挥中心的建立是俄军新时期军事指导理论与作战实践有机结合的突出典范,中心的正式运行带动了四大军区及下属作战单位区域指挥中心建设的逐步展开,以国防部下属总参谋部和军区为核心、各层级指挥中心为依托、军地协同保障为支点的新型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已初步确立。

然而,成功的军事改革必须具备三点:改革前充分论证、改革中迅速实施、改革后有效评估。以这个标准看,“新面貌”军事改革绝非完美,改革中预期要处理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解决: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和计划制订、“统一信息空间”自动化指挥体系的建设、模块化新装备的批量采购、空天军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等。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俄军高层的坚定决心和持续不断的强力手腕去推动,更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配合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良性推进。谢尔久科夫想推行的全面合同兵役制、绍伊古试图恢复的战场保障工作、军工企业要实现先进装备产能的扩张,都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问题而迟滞了进程。纵观历史发展,成功的军事改革一定要与有力的社会改革并驾齐驱、同时进行,一如150年前的米柳京军事改革——没有农奴制改革打下的社会基础,军事改革根本无法推进,开放的战术思想、高素质的兵员、先进的武器装备定是天方夜谭。缺乏社会改革支持的军事改革不会一枝独秀,并会因社会改革的滞后而举步维艰。(作者署名:知远防务评论)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热门评论

海岸666 1
航天部队和空军合并,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上海
回复TA
失落的秘宝 1
苏联已经亡了,虽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再比马大也是死骆驼了!
浙江杭州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2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