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我军直-18前途如何?其一关键装备仍掌握在美国手中

新浪军事

关注

那些年被美国吹捧过的中国武器

施老认为,在直-20海军型服役前,得请直-18反潜型“搭把手”。我们先不说明直-20海军型首飞节点还剩下几个月的问题,已经曝光多年的直-18反潜型的命运,其实也并不仅仅由成本所决定。

正如直-10部分原型机使用的PT6C-67B那样,直-8系列直升机使用的PT6B-67A涡轴发动机(加拿大普惠公司生产)的命脉,其实也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而且和直-10先用涡轴-9、后换PT6再换回涡轴-9的情况不同,我军现役主力直-8F系列从2002年立项时就是以PT6为研制基础的,一直到直-18/8G也是如此。

由于使用PT6B-67A的直-8B/K等型号均为运输/搜救直升机,具备人道主义救援属性,这使得PT6的正常供货十几年就是这样下来的,也没有什么问题。这种“异常”的顺利,一方面使得中国陆航和空中突击力量得到了大发展,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内放松了对直-8早期使用的发动机——涡轴-6的改进工作。

近年来,直-18F反潜直升机和直-18Y预警直升机相继曝光。作为改型机,这俩型号很难与“人道主义任务”搭上边,难免有撞上“纯军事用途”的枪口之虞。尽管暂未影响直-18登上辽宁舰执行远海训练任务,但随着近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特别是贸易战风波的影响,我们必须做好美方彻底断掉PT6系列发动机供应的准备。

即使选择不发展直-18F/Y,而使用引俄卡-28/31直升机临时替代,“人道主义”与否也全凭美国人一张嘴,并不能保证PT6就能这么稳定供应下去

一旦PT6彻底“断顿”,面临难以为继的不仅是海军的直-18系列,正在大量生产的陆军直-8G(高原型)和研制中的直-8宽体型,更将面对要么技术状态大改,要么停产的艰难选择。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空中突击旅来说意味着什么,无需多言。

那么海军的直-8系列一直使用的涡轴-6系列发动机,这时候不能顶上来吗?本身就很有限的发展潜力,加上在引进PT6之后长期处于“备而不用”的地位,使得涡轴-6系列改进型的性能至今仍无法和PT6相比。

有得用比啥都强啊。。。。。。

尽管最近装备海军试用的直-8C/CJ型仍然使用涡轴-6,能够独立解决量产的问题;然而这也使得其性能相比直-18下降明显,用于满足海军替代老机,以及陆战队扩编的需求尚可,但即使不考虑我军驱护舰甲板尺寸能否满足直-8C这款“虚胖”机型正常起降的要求,其载荷航程能力用于远海反潜和海上多任务行动,还是有些强人所难。

新贵亮相的背后,却是发动机随时可能断顿的隐忧(图片来源:军网英文)

而涡轴-6C的主要指标特别是高温高原性能,对于空突旅的新贵直-8G和直-8宽体型来说,更加难以去“屈尊”适应。如果不能短期内解决替代发动机问题,又没有继续引进米-17系列做补充的消息,冲破黎明前黑暗、实现空中突击力量“大干快上”的唯一指望,可能有且只有直-20了。

继续使用直-9系列,对保持并稳步提升过渡时期海军的战斗力也有好处(图片来源:T汪汪T)

相对来说,海军还可以靠进一步挖潜的直-9系列——直-9F型(排在上一个自用型D型之后,E是出口型代号)顶过直-20海军型服役前的“空虚寂寞冷”。毕竟航空反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一款性能赶上世界主流的直升机就能赶上来的,相关软硬件建设(大强度远海机舰潜对抗、多平台声呐定位技术等等)要走的路也是道阻且长。

虽然依靠前文提到的人道主义救援名义、以及通过特殊渠道获得零部件等方式,“黑鹰”在中国陆航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但也到了服役生涯末期。。。。。。

其实这种外援突然断绝的事儿,陆航之前也不是没遇到过。早在直-10之前多少年,引进后得到我军交口称赞的S-70C  “黑鹰”直升机,其后续引进计划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搁浅了。一口气憋了这么多年,而今大家都看到了,“河马鹰”已经在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等多个单位开始试用。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200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