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我军一步枪源自苏联深受好评 至今大量库存俄军看不上

新浪军事

关注

中美俄坦克数量为何呈衰减趋势

56式半自动步枪是很著名的一款中国步枪。它曾装备解放军部队30多年,产量巨大,也大量装备过民兵,甚至今天还在军训和库房中发挥预余热。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款步枪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

提到56半,就必须提到它最大的优点:精度高。老兵对56半的精度那是赞不绝口。很多人都说,300米内,56半可以指哪打哪,枪枪咬肉。当年56半培养出来的优秀射手数量是极其庞大的。一些“神枪手”们甚至说,400米内,用56半说打敌人左眼,绝不打敌人右眼。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枪法的信心,也体现了对手中武器的信赖。

56半精度为何会那么高呢?首先是采用了减装药的中间威力弹,让其在射击中比较好控制,后坐力比较小。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和之前的闩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大多采用全威力弹药。这样的子弹射程极远,威力巨大,甚至在上千米外仍然有杀伤力,但这完全超过了常规目视距离步兵交战的范围,变成了累赘。而过多的装药又会带来巨大的后坐力。

56半的中间威力弹降低了无必要的远射程,保证其在常规交战距离(400米以内)的精度和威力,特别实用。而另一方面,56半的原始设计也十分精妙,进一步提高了精度。另一方面,“指哪打哪”还体现了56半的优秀指向性,也就是只需要经过概略瞄准就能取得不错的命中。

56半的原型是俄国人在1944年研发的SKS式步枪(卡宾枪)。这种武器在经过测试后于40年代末大范围装备俄国军队。但到50年代中期,俄国军队基本全面换装自动步枪,SKS快速退役。为何俄国人瞧不上眼、很快退役的SKS(要知道,和它同时代、使用同类弹药的AK47今天仍然在使用)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这就需要涉及到当年双方的不同战术了。

俄国军队其实在二战期间并未实现完全的机械化(仍存在大量骡马运输队,许多步兵只能搭乘在坦克上发起冲锋),这样的局面到50年代初,随着大量装甲输送车和国产新式卡车的出现而结束。对于内部比较狭窄的战车而言,半自动步枪的长度有些超标了。而另一方面,主要是掩护装甲战车冲击的机械化步兵更加强调中近距离的猛烈火力,换而言之是一种压制能力,而非精确射击。大量自动武器的海量弹药消耗又可以通过机械化的后勤部队得到轻松弥补,并不存在后顾之忧。少量的精确射击任务交给排—连里编制的手持狙击枪的精确射手就好了。

而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解放军部队机械化程度较低,作为一支以轻步兵为主、强调步兵渗透战术的军队而言,全部换装自动步枪带来的巨大弹药消耗和后勤压力是无法忽视的。而强调节约弹药、精确射击,正是这方面的一种考量。56半简单的工艺、比较容易的操作也符合当年大量组建民兵部队的要求。而伴随着解放军迈向机械化、合成化作战,再加上实战中的经验教训,56半才开始从一线序列中退出。(作者署名:军事家)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4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