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20红外干扰弹为何减少 性能太先进导弹难锁定
从50年代末期,红外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以及地空导弹开始进入战场以后,对于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都造成较大威胁。这时各主要军事强国的军用飞机开始配备红外和箔条干扰弹,红外干扰弹的原理是通过内装的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等燃烧剂混合物,产生强红外辐射,诱骗红外制导导弹的导引头偏离目标。箔条干扰弹是通过装填的铝制箔条片,形成强烈的雷达反射信号诱骗雷达制导武器的导引头。箔条弹和红外干扰弹通常搭配在一起使用。
我军歼20隐身战机机头高清美照
面对单兵便携防空导弹和雷达制导高射炮的威胁,战机和直升机的干扰弹数量永远不会嫌多。由于红外制导的导弹在发射时基本没有信号外露,所以过去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战机很难及时探测到来袭的导弹,只能在作战空域按照数秒间隔不停的投掷干扰弹。这就需要装填大量的干扰弹。
例如美军AV-8B“鹞II”垂直起降战斗机,机体尾部安装了4个ALE-47发射器,可装填220枚干扰弹。美国A-10“疣猪”攻击机,翼尖安装8个ALE-40发射器,每个装填30枚干扰弹,两个主起落架整流罩安装8个干扰弹模块,共可装480枚干扰弹,达到了“丧心病狂”的数量!
而到了第四代战斗机时代,战机安装干扰弹的数量大幅减少,例如F22战斗机只在弹舱后部安装了两排干扰弹。我国的歼20战机的干扰弹数量也很少,只是尾撑上表面布置了两排4组干扰弹。这些第四代战机甚至在机体表面看不到干扰弹释放口,装填干扰弹的数量也不足百枚。
导致大幅减少干扰弹数量的主要原因是有了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英文缩写是MAW。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主动对抗地空导弹,利用光学敏感器,探测外界来袭地空/空空导弹的红外信号,以及导弹发动机尾羽形成的紫外信号,对导弹来袭方位角进行测定,并显示在飞行员座舱的显示器上,形成预警信号,由飞行员决定采用机动规避或发射红外诱饵弹的方式进行反导对抗。
以前没有紫外告警器的时候,飞行员感知不到地面的导弹威胁,只能无目的大量抛射红外诱饵弹,由于诱饵弹数量有限,往往在真正进行对抗时,诱饵弹已经所剩无几,有了红外/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就可以等到有导弹逼近警告时再大量发射诱饵弹。
此外,F-22、F-35和歼-20战机还可以携带更先进的“有源拖曳式诱饵”,平时收在机身内,当遇到敌方导弹攻击时,有源拖曳式诱饵便由一条长度大约100米的绳索施放出来,利用信号发射机,发出与母机类似的雷达回波信号,与载机自身的主动干扰机构成双点源干扰。
图中的A为F-35战机的ALE-70拖曳诱饵舱口,F为红外干扰弹舱口。
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目前已经有多种型号的机载定向红外对抗装备投入使用,从大型军用运输机、加油机到大型民用客机和直升机都已经开始应用。目前,定向红外对抗技术已经从早期的致盲或者欺骗红外导引头发展到能够对红外导引头造成物理损伤,从而使得导弹对抗能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还在发展更先进的机载定向红外对抗系统,使用中波红外激光器,能够对抗新型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可满足激烈对抗场景下的机载防御需求。
俄罗斯苏-57战斗机的机身座舱后部和机身下部安装有2个101KS-U紫外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与2个101KS-O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DIRCM)。这套系统还无法整合在一起,只能分布式安装,会破坏隐身战机的隐身能力。
歼-20战机的机鼻下方,设置有一个“钻石”形状的光学窗口,与F-35战机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很相似,外表面由数块镀膜的高精度蓝宝石玻璃覆盖,该系统可以整合光电瞄准和光电对抗系统,不需要额外吊舱就能实现360度探测。(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