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上按雷达是什么操作 地面监视雷达我军已有装备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为何挺中国
小编记得多年前在玩使命召唤6的时候,有一把安装了心跳探测器的枪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那一关的任务中,玩家需要利用暴风雪潜入敌人的基地,玩家靠着能将敌人位置标识出来的心跳探测器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暴风雪中神不知鬼不觉的解决掉沿途的敌人。
我原以为这款能让战场变为“单向透明”的神器只不过是游戏主创人员对于未来科技开出的脑洞,但这张照片却证明了这种武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照片中正在开火的机枪上赫然顶着一块锅盖大小的雷达天线,而本应该为射手提供弹药的副射手正在操弄一堆背包大小的设备。
这种雷达叫地面监视雷达,也可以叫战场监视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敌方的步兵、车辆和直升机,甚至是水上的快艇,主要装备陆军,堪称战场上的步兵天眼。
与传统的大型雷达不同,地面监视雷达为了提高便携性多采用短波频段,使用连续波和脉冲波来探测目标,同时利用动目标检测技术将目标从地物杂波波中筛选出来,通俗的讲,就是这种雷达长了一对“青蛙眼”,只能识别运动中的目标。
根据探测距离地面监视雷达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两类。远距离地面监视雷达的探测距离多在20~40公里之间,同时体积重量较大,通常需要安装在机动平台上。早前经常出现在各类视频中的国产装甲侦察车就装备了远距离的地面监视雷达,配合上光电桅杆上的其他侦查设备可以让周围几十公里内正在活动的敌人无所遁形。
近距离的地面监视雷达因其体积较小,可单兵携带使用,也被称为单兵雷达,虽然探测距离一般在十公里内,却因为其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广受欢迎。
最早的地面监视雷达由美国人于上世纪50年代研制,并投入在越南战场,是美军获取战地军事情报的有力助手。
苏联人也紧跟其后,并将其研制的地面监视雷达投放向了阿富汗战场,但相关雷达的研制随着苏联的解体戛然而止。
直到2000年后,俄罗斯才重启了这种雷达的研制和装备,但出品的地面监控雷达似乎仍然有着浓厚的“苏联印记”(傻大笨粗)。
中国对于地面监视雷达的研制起步于三十年前,当时仿制了苏联的地面监视雷达。但在之后的时间中,得益于国产微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地面监视雷达技术对俄罗斯实现了弯道超车。
操作士兵佩戴的耳机可以为操作者提供音频报警
早期的地面监视雷达使用的还是晶体管技术,体积和功耗都很大,但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子元件的体积大幅缩小,功耗也大大降低,地面监视雷达的便携性大大提高,普通的步兵不用练就一双“麒麟臂”也能轻松携带使用一套单兵雷达系统。
以美国的SpotterRFM600C雷达为例。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包含一套M600C雷达、一个网络集线器、一个安卓平板电脑、一个三脚架、一些线缆和一个背包,总重量加起来才9公斤,比一把带弹的M249还要轻(10公斤)。10瓦的极低功耗使其不需要额外的供电设备,仅靠其自身的电池就可以完成数小时的任务。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整套系统的组装只需要三分钟。其操作面板不再是厚重的军用笔记本电脑,直接用上了小巧轻便的平板电脑,内置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保证了士兵的快速上手,只要学习30分钟,士兵便能熟练使用整套系统。
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导入谷歌卫星地图的数据,并将其与雷达扫描得到的信息相匹配,换言之士兵看到的不再是晦涩难懂的雷达图,而是综合了多种信息的直观地图,使用难度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单兵雷达系统看上去似乎还在吃苏联时期的老本,虽然功能上还算完善,但整套系统的设计体积比起八十年代的产品似乎没有显著提升。
尤其是那一套复杂沉重的操作系统,似乎把人一下拉回了二十年前。但显然老毛子对此并不是很在意,相较于美国人强调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共享能力,俄国人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暴力的运用方式,那就是将雷达与机枪并联。
从而可以不影响射手使用光学瞄准具
只要将雷达与与通用机枪绑在一起,你就得到了一把崭新的雷达机枪(误)。
反馈上不够直观,操作也较为复杂
真正的雷达机枪需要通过校准使雷达的中轴线与武器(机枪或榴弹发射器)的中轴线同轴,在射击时需要雷达操作手(这里的机枪副射手)提供目标的方位数据,再交由射手根据该数据进行概略射击。
根据俄国人提供的数据,这种概略射击对于目标的毁伤率高达52%。如果数据属实的话,这样的打击效果的确能在可视距离极差的情况下对来犯目标形成有效打击和压制。
相较于毛子简单暴力的风格,我军装备的单兵雷达系统显然跟加符合现代战场的潮流。最新型的单兵雷达在体积与探测距离上与美国同类的超轻型单兵雷达相近,而且能够接入我军的信息化指挥体系。
早在2015年,我军就将单兵雷达接入了炮兵指挥系统,以此来指引炮兵打击目标并对弹着点进行修正。
被地方发现的风险降低,效率也大大提高
战场监视雷达的主要作用是对重要的阵地或设施周围实施有效的监控,防止偷袭。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它从一出生其就是一款防御利器。以目前的单兵伪装手段来看,还没有哪样装备能在不被战场监控雷达发现的情况下摸上阵地
现在的战场监视雷达得益于高速发展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在性能和体积上都得到了巨大的优化。过去的大多数战场监控雷达往往重达二、三十公斤,单人携带较为吃力,而如今最先进的美国战场监视雷达全套系统加在一起也不超过十公斤,体积也变得更加小巧,完全可以由单人携带操作。中国的战场监视雷达起步较晚,最开始是进口仿制的苏联的“法拉”-1型战场监视雷达,但随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崛起,中国的战场监视雷达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反超。
使其探测范围和机动性大大提升
中国如今装备了多型战场监视雷达,其中大中型的战场监视雷达多安装在我国研制的多型装甲侦查车的升降桅杆上,在侦查是只要升起装有战场监视雷达的桅杆,再配合上辅助的光学侦查设备,周围几十公里内的风吹草动都尽收眼底。
而较小型的战场监视雷达则主打轻便,十公斤的重量一个人就能携带操作。一个两人的侦查小组只要潜入到敌人数公里范围内就能通过战场监视雷达得到地方人员数量和动向等数据,降低了在侦查时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我军装备的小型战场监视雷达还有着联网监控功能,可以将多台雷达并入同一网络内,从而扩大监控范围。如果将这种监控网络布置在防御阵地的沿线,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被偷袭的风险。就连曾经神出鬼没的美军特种兵如今也已经提出了针对雷达的“隐形”作战服的设想,足可见其对于战场态势感知的影响之大。
虽然战场监视雷达仍然还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例如无法进行敌我识别、探测距离和精度有限等,但其“战场天眼”一般的强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各国军队的肯定,也许在未来的战场上,夜战的天秤不再会倒向偷袭的一方。(作者署名:军武次位面)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