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外贸火箭炮可射战术导弹 我陆军也可能引进

新浪军事

图注: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研发的WS-600L新型弹道导弹系统,它是在火箭炮系统上升级发展而来的
2018年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中国国产火箭炮不但继续登场亮相,而且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航天科技集团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和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两家国家队分别在A100/200/300系列火箭炮系统和AR-3火箭炮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新型短程弹道导弹WS-600L和“火龙” 480,其中后者可以实现与原火箭弹系统兼容共架发射,就是说,火箭炮能够打弹道导弹了!在为我国火箭炮系统技术不断发展升级推陈出新而击节叫好的同时,也有不少朋友提出了疑问:火箭炮系统为什么要升级兼容发射弹道导弹?既然火箭炮能升级发射弹道导弹,那么还有必要保留火箭弹吗?

中国AR3远火携反舰导弹亮相
火箭炮升级发射弹道导弹,其实是为了外贸产品实现技术升级
首先,必须指出,我国的军工部门,之所以在此前多款成熟火箭炮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可共架发射的新型弹道导弹,主要目的是为了外贸产品实现技术升级,全面提升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这种通过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思路,其实早已有之,早期的国产火箭炮系统,就是通过无控火箭弹向制导火箭弹升级来实现第一波升级的,以兵器工业集团的SR-5火箭炮系统为例,其早期系统,主要弹药包括122毫米无控火箭弹和更大口径的220毫米或227毫米制导火箭弹,“弹箭共架”中的“箭”就是122毫米无控火箭,而“弹”就是220毫米或227毫米制导火箭弹,其中制导火箭弹,中段采用惯导加GPS,再加激光末制导,全程制导,70千米射程的精度是3米。第一波升级,使得火箭炮系统的射击精度大大提升,威力和效能成倍提升。这一波升级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国产制导火箭炮系统受到了国外用户的普遍青睐,国产系列火箭炮畅销世界多个国家,打响了中国火箭炮的品牌。
然而军工部门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器装备需要进一步升级,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威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各大军工国家队,酝酿了第二波升级——这就是制导火箭弹变导弹。如果说从廉价的无控火箭弹到制导火箭弹是一大跨越的话,从制导火箭弹到弹道导弹,无疑是跨过了另一层更高的技术台阶。因为世界上一些新兴国家,比如韩国和土耳其等,近年来也开始通过军贸和技术引进等途径,逐渐掌握和发展制导火箭炮技术,然而先进战术导弹,却依旧是这些国家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至今仍由少数国家所掌握。这足以证明从制导火箭弹到战术弹道导弹,所需要的技术门槛比从无控火箭弹到制导火箭弹要高得多、难得多。
弹道导弹难在哪儿?它比起制导火箭弹,远不是在无控火箭弹上加一套简易制导和控制系统那么简单,弹道导弹的推进系统、弹控系统、制导系统、耐热材料技术等核心技术,要比制导火箭弹难得多,比如弹道导弹为了有效实现突防,需要在末段加到极高的速度(约)6~10马赫及以上),对耐高温、制导等技术要求远高于制导火箭弹。很多人经常说“弹道导弹就是高端点的制导火箭弹”,从大致原理上,这句话似乎有点道理,但从具体技术而言,则远远低估了从制导火箭弹到弹道导弹之间质的技术差距。
对于国际市场上的买家而言,制导火箭弹系统已经不难买到,然而弹道导弹却常常是“有市无价”。与制导火箭弹相比,弹道导弹无论突防能力、毁伤能力和战略威慑力,都是前者所根本不具备和无可比拟的。因此,火箭炮系统升级发射弹道导弹后,市场竞争力之强,是无法比拟的,我们能提供的与火箭炮共架发射弹道导弹型号,包括火龙-480、B611等,技术性能不在大名鼎鼎的俄罗斯“伊斯坎德尔”之下,属于世界一流的短程战术导弹,市场前景自然看好。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国家能够在制导火箭炮系统方案上与中国产品展开一定外贸竞争的话,现在能够与我们竞争的,除了俄罗斯以外,已经很难找出其他国家了。

图注:可兼容发射火龙-480战术弹道导弹的AR3火箭炮系统
有了弹道导弹,火箭弹依然有用武之地
但是有了弹道导弹,就代表火箭炮系统用不着“过时”且“落后”的火箭弹了吗?
并非如此,新型火箭炮系统能发射弹道导弹了,不意味着火箭弹就要被取代,只是兼容了新的功能,弹道导弹和火箭炮各有其用途,两者绝非先进取代落后的关系。
火箭炮的作用和功能,和弹道导弹基本不冲突。短程战术弹道导弹主要还是打高价值点目标,而火箭炮打中低价值面目标,前者主要使用威力巨大。装药量多的整体战斗部,而后者主要以覆盖面大的子母弹战斗部为主。短程战术导弹,价格以“百万”、“千万”计数,相当昂贵,更多是作为战略威慑武器来使用;而火箭弹价格便宜得多,一枚数十万到上百万不等,它一次齐射就能够打击覆盖上万平方米的地域。
火箭弹和战术弹道导弹之间的关系,与航空炸弹和空地导弹的关系很相似,两者完全可以共存。
火箭炮兼容弹道导弹的新装备,未来能自用吗?
还有很多朋友关心,在珠海航展上出现的火箭弹+弹道导弹共架的新型外贸型火箭炮,将来能“出口转内销”,装备解放军陆军部队吗?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比起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型短程战术弹道导弹而言,我军现役列装的新型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性能和技术水平上更高,我们自用型的导弹,比外贸型的要更好!
其次,最早提出火箭弹和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共架技术概念的是美国陆军,其目的是为了将陆军战术导弹和远程火箭炮两种陆军的远程武器发射平台统一,在提高战术灵活性的同时节约发射使用成本。美国陆军与我们编制不同,他们将短程战术导弹直接编入陆军,作为远程火炮和火箭炮之后最高一级陆军战术武器使用。
而在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中,最高一级集团军属远程武器是155毫米大口径自行式榴弹炮和远程火箭炮系统,它们配属于集团军属炮兵旅。而射程更远的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则由火箭军装备,在战时与空军等军兵种一样,临时配属陆军合成作战部队使用。所以以我军目前的武器编制而言,兼具火箭弹和短程战术导弹功能的新型装备,暂时还无法装备陆军部队。
然而最近几年,国内、军内学术界的确有讨论,建议将短程战术导弹由火箭军移交给陆军,强化陆军集团军的远程地地打击力量,建立更顺畅合理的联合指挥机制。因此,未来也不排除这种新装备在编制调整后,进一步改进升级、技术水平,而后成为自用型装备的可能。(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微信ID:binggongkeji)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