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歼16披上吸波涂装有何意义 对抗印军苏30时将有优势

新浪军事

关注

在1月27日央视军事报道栏目中,“雾都雄鹰”旅旅长蒋佳冀首次公开确认歼-16多用途战斗机的全新低视涂装具有雷达隐身能力,很快就有媒体解读该机“战力大幅升级 已跻身为准隐身战机”,其实这种解读是对隐身涂装的误解。

在隐身飞机设计领域流传着一句老话,那就是飞机85%的隐身性能取决于外形设计,剩余15%才取决于吸波涂料和吸波结构。也就是说对于非隐身战斗机来说,身披隐身战衣也不能使自己的总体雷达截面积(RCS)大幅降低到接近隐身战斗机的水平,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隐身涂装真有“黑洞”般的吸波能力,那各航空强国也没有必要耗费巨资研制隐身战斗机了。

但后天“隐身补强”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对于非隐身战斗机来说正向RCS每降低一分都对于提高生存能力有巨大积极意义。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超级大黄蜂”,虽然该机不是隐身战斗机,但在研制及其重视通过降低RCS来提高生存能力,为此在进气道内涂覆有吸波材料并增加雷达屏障,机身各大尺寸舱门采用锯齿边缘设计,座舱盖镀膜、使用多孔面板取代传统格栅式进气排气口,消除不必要的表面间隙。经过上述隐身改进之后,“超级大黄蜂”的迎头RCS比F/A-18C/D降低了25%。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阵风”战斗机,该机采用了从正面无法直视发动机风扇的S型进气道,机身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主翼和鸭翼后缘贴有锯齿状吸波材料、进气口上方被机身遮蔽、座舱盖镀膜等。经过上述改进之后该机RCS据说小到了1平方米,低于单发F-16战斗机。

由于歼-16战斗机作为苏-30MKK先进改型,改进重点主要放在航电和机载武器上,不具备大幅修改机身设计的条件,所以该机的隐身改进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项改进是座舱盖采用氧化铟锡(ITO)金属氧化物镀膜处理,这点已经可以从公开细节照片上座舱盖表面的淡紫色光泽看出。这层薄薄的镀膜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屏蔽,避免雷达波进入座舱内部空腔引发强反射;二是导电,避免机身表面在座舱盖区域出现导电布连续引发RCS热点。

第二项改进是机身表面涂覆吸波涂料,一般来说这种吸波涂料由是在高介电常数聚合物基体材料中掺入铁氧体颗粒构成,通过综合应用电介质和磁性吸波材料来吸收雷达波,从而起到削弱雷达回波、降低RCS的作用。

第三项改进是翼根下方、发动机进气口和垂直尾翼根部等相当于角反射器的部位贴敷加厚型吸波贴片,提高重点部位对雷达波的吸收能力。这种吸波贴片已经出现在我国歼-10B/C战斗机的机身表面,因此被歼-16采用也是可能的。

虽然无法得知歼-16隐身涂装的具体效果,但可以参考类似设计的美军F-16战斗机HAVE GLASS涂装,这种源自F-22隐身战斗机的吸波涂装被涂在执行“野鼬鼠”防空压制任务的F-16C战斗机上,据说能把总体RCS降低15%。新型低视隐身涂装虽并不能使歼-16摇身变成与歼-20比肩的隐身战斗机,却能使歼-16在作战中比苏-30MKK更加难以被发现,这才是该涂装的真正意义所在。(作者署名:阿姆斯壮)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7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