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解读美中情局新套路:兵不血刃就搞垮一个国家

新浪军事
“间谍片”,或是“谍战片”(Spy film),一直是好莱坞的常青树。
从默片时代走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间谍片凭借扣人心弦的故事悬念和精彩绝伦的动作场面收获了一票铁杆粉丝,大名鼎鼎的“007”系列电影更是叱咤影坛半个世纪之久。

1962年第一部“007”系列电影《诺博士》
间谍片的发展也让一些原本隐匿于人们视线外的神秘情报组织呈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比如英国“军情五处”、俄罗斯“克格勃”、以色列“摩萨德”,以及美国“中情局”,即 CIA。

(图源:CIA)
CIA在美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这当然拜好莱坞电影所赐。《碟中谍》系列中机智勇敢的“阿汤哥”和《谍影重重》系列中沉着冷静的杰森·伯恩俨然成为了CIA的“代言人”,好莱坞也严格遵循着“国家队出征,寸草不生”的电影剧情。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兴盛和各种文化藩篱的逐渐破拆,加之互联网的影响力,美国的影视产品从鲜为人知到脍炙人口只不过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的美国式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它的受众。得益于美国“大片”的强大影响力,美国政府各个机构也希望借助这种影响力达到宣传、招募和其他目的,这里其中就包括CIA。
无论是《碟中谍》里的“阿汤哥”,还是《谍影重重》里的杰森伯格,即便他们曾被自己的组织深深出卖,甚至只身对抗整个组织,都改变他们的人设——都来自世界顶尖的情报组织、是不折不扣的美国特工,从出场开始就带着CIA标签。
那么现实生活中,CIA里的特工真的会像他们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并拯救世界吗?
与银幕上的夸张戏剧形象相反,现实中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中情局总部十分低调。作为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它的“主业”其实是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的情报,并将其上报到美国政府各个有关部门。
中央情报局对外的拿手好戏之一就是推翻民选政府、扶持军人政权。这方面的例子包括伊朗巴列维王朝复辟、黎巴嫩的枪党、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说“罄竹难书”也不为过。
通常情况下,CIA先挑一个民(反)主(对)党派,公然和政府对着干。前期资金支持,中期游行示威,后期武器支援,凡此三步,大部分反对派就掌权了。实在不行就美国军方上阵收尾——民主的事,怎么能叫政变呢?

瓜伊多与哥伦比亚总统及美国副总统
而这些,还只是CIA的“老套路”。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广大的CIA特工不断在颠覆政权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研究出一套兵不血刃就能搞垮一个国家的方法。这也让CIA在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颜色革命。
所谓“颜色革命”,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革命,而是通过街头政治”方式( 不排除使用暴力,但主要以是非暴力方式) 颠覆政权的一种政变。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专家分析,结合近十年来中东地区 “阿拉伯之春”浪潮以及目前委内瑞拉正在发生的政变,我们不难推断出类似CIA这样的组织在新时代的工作特点:第一,年轻人、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了被煽动的主要目标。第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颜色革命”的重要工具。

乱邦于无声,杀人于无形。“颜色革命”浪潮呈愈演愈烈之势,对国际政治格局和我国战略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里也冒出了一堆“白头盔”和“黄头盔”。

(图源:文汇网)
而且不难看到,在这些头盔底下,还藏着不少“鬼佬”。

(图源:新浪微博)
对于这种赤裸裸的现实,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戳破了这层“窗户纸”。

(图源:参考消息)
CIA永远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题材,因为它永远是每一次政变后面那只“看不见的手”。(作者署名:局座召忠)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