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东风17导弹关键技术已领先美俄 但还有一个不足

新浪军事

关注

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7导弹直接露出了高超声速的乘波体弹头,绝对的霸气侧漏。高超声速武器研制其实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早在1883年,奥地利科学家欧根·桑格尔就提出了在临近空间使用火箭助推滑翔飞行器制造环球轰炸机的方案。桑格尔的想法是将飞行器投送至太空获得一定的速度矢量,在大气层和太空的交界处利用重力和空气升力的联合作用下,以“打水漂”的方式实现洲际飞行和突防,二战中德国曾经提出的洲际轰炸机方案就采用的是“打水漂”桑格尔弹道。

但是,真正让高超声速武器发展找准理论基础的是一名中国人!在上世纪40年代,作为火箭控制学专家的中国年轻科学家钱学森为世界设计了一种更为科学、易于实现的弹道——“钱学森弹道”,取消了桑格尔在太空与大气层交界面“打水漂”的不切实际设想,而是让火箭助推器先将飞行器推出大气层,而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重返临近空间,利用自身操控翼面产生的“激波浮力”滑翔于临空空间。后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几乎都采用了“钱学森弹道”。足见拥有世界顶尖科学家对国防建设多么重要,幸运的是钱学森在建国后突破重重阻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成为我国航天高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制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动力系统与飞行器外壳设计上。比如超燃冲压发动机要做到极致的小,又能确保燃料瞬间充分燃烧,飞行器材料还必须忍受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空气摩擦高温,这类技术包括材料、定向能、信号处理和通信、传感技术等。

根据新闻报道整理,自2014年1月9日至今,我国已经组织了七次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厚积薄发。东风-17导弹顶部的乘波体是全球首个应用到陆基战役战术导弹上的高超声速弹头,显示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高超声速武器研制第一梯队中的重要一员,甚至在关键技术的实用上领先了美俄等国。

目前,东风-17导弹的具体性能数据并未公开,但从其方队所在的位置看应该是代替过去阅兵中的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东风-17导弹的射程和打击威力显然是为了突破我国战略对手们在亚太地区逐渐建立的导弹防御体系,这些导弹能以极高速抵达目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高超声速弹头能够可控机动,但这一般是指在大范围概念中的机动性,姿态调整等小范围机动并不容易,在高温飞行下一旦飞行姿态超过额定角度乘波体弹头就会失控或被烧蚀解体。此外,飞行速度越快空气舵的操控误差放大效应就越明显,美俄两国经过试验均认识到暂时无法突破6马赫以上高超声速飞行器有效控制难题,也就是说不允许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机动。

另外,高超声速弹头速度一般都超过5马赫,飞行在大气层内与空气剧烈摩擦,会让周边空气分子形成离解和电离效应,在弹头附近形成厚度不均的吸收电磁波的“等离子鞘”,使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通信信号和GPS导航信号变得很弱且很不稳定,出现“黑障”现象。在飞行中长时间保持“黑障”现象会使控制单元难以与飞行中的弹头取得联系,弹头也很难通过自带制导系统进行搜索和追踪。因此东风-17这样的高超声速弹头最适合的还是打击坐标点固定的基地等目标,而对航母等机动目标还需要另外的导弹进行打击。(作者署名: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