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鱼雷发射后尾部那根线有何用?可提高攻击命中精度

新浪军事

关注

潜艇在水中发射的鱼雷除了可以用声制导模式之外,为了增加射程和提高攻击命中精度,往往还会采用线导的模式,这种鱼雷就被称为线导鱼雷。

正如你猜测的那样,线导鱼雷在屁股后边拖着一根长长的导线,这是德国人首先发明的一种鱼雷制导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研制了“云雀”鱼雷,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线导鱼雷。后来在1950年,美国人仿制了德国的线导鱼雷,发展出了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道鱼雷。1957年,美军又服役了MK39和后期的MK45这两种类型,都属于第二代线导鱼雷。在60年代末,美军服役的NT37-2C型鱼雷,是第三代线导鱼雷。到1975年,美军研制成功的MK48-1型鱼雷,为第4代线导鱼雷。其他国家比如意大利,瑞典和英国都研制出了先进的线导鱼雷。

线导鱼雷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导鱼雷,也确实是在鱼雷后边有一根长长的导线。不过,这根导线不是普通的线,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它本身非常细,设计长度达到几十公里都没有问题。线导鱼雷到了鱼雷攻击的末段之后,靠自己的声自导系统锁定目标,就可以脱离导线,朝目标进行攻击了。

线导鱼雷的攻击一般分为5个阶段,首先是发射入水之后,寻找自己的合适深度。到达预定深度之后,根据母舰测定的参数和鱼雷导线发回的目标运动诸元,进行弹道修正。在距离目标一定距离之后,开启鱼雷自导装置,线导与自导同时进行。只有到鱼雷更接近目标时,才会切断导线。进入自导追踪和再搜索阶段之后,和声自导鱼雷相同。线导鱼雷如果因为故障失去线导能力或者导线断裂,鱼雷就会自动转为声导搜索。

用于鱼雷制导的导线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不过它可以每秒钟双向传输14个信息,导线的长度最高可达到46公里。到80年代以来,光纤制导技术大力发展同时,也被用于鱼雷线导方面。比如传输距离为100公里的外径8.7毫米的光缆,总重量才6.6公斤,比起之前的100多公斤的鱼雷导线来说,优势非常明显。而且也比之前的信息传输量提高了五倍,每秒钟达到七十多个信息,衰减非常小,在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都十分强悍。比较先进的线导鱼雷,比如英国的MK24型鱼雷,已经开始使用光纤制导,性能非常强悍。

最初德国人发布发明线导鱼雷的原因,就在于水下的无线传输以及声波传输都比较慢,延迟厉害,因此才使用导线的方式来控制鱼雷。不过这并不代表这种制导方式没有缺点,由于水下各种情况都有,比如水下植物将导线扯断,或者其他的各种障碍物缠绕而导致导线最终失去作用,鱼雷将会转为声自导攻击模式,攻击准头大大降低,有可能就会失去目标。

有一些人认为,采用线导鱼雷的模式不能连续发射鱼雷,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线导鱼雷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的是涵道螺旋桨,其螺旋桨受到保护,出于静音等目的不是采用自由桨的方式,基本上不会吸入异物。

一般情况下,为了不影响舰艇的攻击机动能力,还有保护导线,在发射舰艇的一端,通常还会随着鱼雷发射出长约30~60米的软管,避免导线与舰体接触受损。线导鱼雷能够获取目标和鱼雷,以及发射平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这些数据都能够显示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显示屏幕上,让潜艇兵能够随时观察和判断以及指挥,操纵鱼雷攻击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