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攻击11使用颠覆性六代机技术 可高效实现全矢量推力

新浪军事

关注

2019年国庆阅兵前夕,看似世界统一造型的攻击11隐形无人机露面了,但令人惊讶的是该机机身没有任何气动控制面,也没有尾翼、襟翼、副翼等气动控制机构。相反,机身各部分的多个喷气沟槽清晰可见,通过这些主动气流控制的沟槽可以提供无人机的滚转角、倾斜角和俯仰角等各种飞行控制。这就是当今世界最新潮流的射流矢量推进技术,该技术与现有F22战斗机矢量推力具有相似性,但要先进得多。我国攻击11无人机用颠覆性六代机技术,简捷高效地实现全矢量推力

攻击11隐形无人机通过机翼上的六个矢量喷气孔实现飞行控制

据悉,第6代美军战斗机将采用翼身深度融合的飞翼外形,整个机身平面平滑且无凸凹,消除了隐形机机机体上许多关键区域的雷达较高反射。如果进一步提升隐身涂层和比例较高的复合材料水平,美军第6代战斗机的隐身能力将比F-22隐身战斗机再高出几个数量级。再加上该机没有垂直和水平尾翼,这表明,美军第6代战斗机可能采用攻击11隐形无人机类似的射流矢量控制技术,以控制飞机的俯仰和滚转。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军第6代战斗机应该具有超机动性和深度隐身。

第6代美军战斗机与F35协作

随着射流矢量推进技术的应用,飞机将具有更远的航程、更高的速度(由于阻力的减小)、更强大的隐身能力(气动控制面间隙已是较重要的反射源)。攻击11隐形无人机应用了两种创新的射流主动控制技术。一种是机翼循环控制技术,即从发动机中引出高压空气,通过机翼后缘的小沟槽喷出超音速气流进行主动控制。另一种是射流推力矢量技术,即通过在沟槽中调控次级喷射气流大小从而对主喷气偏转方向产生控制力。

射流矢量推进技术原理

机翼循环控制技术主要从发动机引出气流。通过沟槽将气流吹到柯恩达曲面来实现的。在机翼后缘的喷气口中,气体以超音速喷射形成升力,从而可以产生增加襟翼升力和减小襟翼升力的主动控制。此外,无人机的滚转可以通过两边主翼的喷射气流方向变化来实现。而射流推力矢量技术通过次级喷射气流改变发动机喷气方向,从而控制无人机的纵向俯仰。

攻击11隐形无人机没有任何机械控制面

射流矢量推进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刚开始用来替代简单的机械式升力襟翼,后来才慢慢应用开来,但基于当时的技术,发动机引气量太大导致了瓶颈。因此,如何大幅度降低引气量是关键,足够的引气量才可以产生足够的控制功率所需的射流矢量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动机引气量已减小到现代发动机完全负担得起。全新的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只使用不到1.8%-3%的发动机排气。在飞机巡航阶段,平均引气量为0.5%的发动机排气量,对飞机航程的影响仅为1%。从性能角度来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次级射流是通过向主射流通道下方或上方的反应曲面的射孔喷射气体来实现的。结合次级喷射孔中的大台阶,可以将300℃和0.8马赫的主射流矢量化,实现飞机俯仰控制,最大主射流偏转角为正负10度。

国外射流矢量推进技术研究

未来无人飞行器的优秀特性包括飞行性能高、复杂度和成本降低、以及隐身性能的改善等。射流矢量推进技术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控制力足够、使飞机外缘平滑无缝、没有表面间隙的潜力。今后射流矢量推进技术将全面扩展作战任务类型,以及故障和控制多余度的设计。保证所有射流矢量推进飞机的生存能力、可承受性和韧性。(作者署名:伽利略视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