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女专家攻克世界难题 助国产预警机关键性能超美50%

新浪军事

关注

来源:西电招生办

电磁无处不在。在作战空间里,电磁是传递作战单元之间信息的介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掌握了制电磁权,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唐晓斌作为我国电子信息系统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执牛耳者,研发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电子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等,让国产系列预警机装备的电磁资源利用率比美国主流预警机提升50%,化解了“萨德危机”,是不折不扣的“女中豪杰”。

与磁结缘 以解为乐

1977年,中断了12年的高考恢复。当570万人涌向“独木桥”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16岁的在校高中生唐晓斌也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就真的考过了重点线。因为成绩突出,她被最早一批招录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点招”,又因为数学成绩特别好,她被老师推荐到了电磁工程系,从此,与电磁场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进了学校以后才知道,所有人都说电磁场很难学,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觉得还好,因为我一直有兴趣。”生性乐观、喜欢挑战的唐晓斌就这样一头扎进了众人眼中精深难懂的电磁场世界里,以探索无尽的解为乐。

1982年,学成毕业的唐晓斌被分配到电子7所担任一名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计师。1986年,唐晓斌被调到电子36所,开始通信对抗系统技术研究和项目研制。彼时,云南边境线上一场维护我国领土尊严和完整的老山战役激战正酣。在这场战役上,我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尝试使用电子战压制并发出了强军之声。在通信对抗研究和装备研制领域拥有先进实力的36所在当时为部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作为见证者,在36所,唐晓斌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为国铸重器的使命和责任。“电子装备的好坏事关战士的性命”,到部队做定型审查时听到和感受到的这句重如千钧的话,回荡在她的脑海里,直击的却是她的心灵……

在36所的13年时间里,唐晓斌先后在无人机、直升机机载通信对抗装备的共形设计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成果获得原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而对唐晓斌来说,最在意的却是积累的过程。

万物皆规律 有法天下和

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唐晓斌不断“升级打怪”,见证并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系统中电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从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到创新性提出以使能和消能为核心的电磁环境系统设计理论,引领相关技术由“被动兼容”向“主动适应”跨越。

漂亮的履历背后,是唐晓斌跨过的一个个“越来越难”的槛儿。1999年,她接到来自“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团队的一纸调函。

预警机,被称为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空中帅府”,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是对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巨大挑战。风景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唐晓斌和来自全国各领域的顶尖专家投入战斗。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在纷繁复杂的电子系统工程世界里,唐晓斌开始肩负起了“平衡者”的角色。她结合自己在电磁领域探索多年的深刻体会,巧妙地将系统里的各种电磁能量进行划分,提出了面向系统能力的电磁环境效应使能与消能概念,揭示了二者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且为了更好地实现平衡,确保系统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她建立了以协同控制为重点、精确预测为基础、测试评估为验证手段,高效利用电磁资源的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从而实现了我国系列预警机系统能力的有效发挥,引领我国电子信息系统电磁环境效应技术由“被动兼容”向“主动适应”跨越。

唐晓斌提出的这一套理论方法,使国产系列预警机装备的电磁资源利用率比美国主流预警机提升50%。在干扰抑制指标上,相比美军标要求80分贝的抑制要求,因我国预警机需要承载更多的系统功能,因此往往需要一个更高的干扰抑制指标,而唐晓斌及其团队提出的理论方法使得相应指标做到最高的有155分贝,比美军标要求高出75分贝左右,在这个领域里哪怕多出十几二十分贝都实属不易。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一支由大小两型预警机引领下的强大空中编队,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先进预警机。相关成果也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唐晓斌为预警机的自主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的需要成就了唐晓斌一生的事业和追求,“我很幸运,能进入国家急需的重要技术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唐晓斌感慨,希望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一定要设定目标,坚持下去,不断学习和创新,“不要怕遇到困难,如果不需要你来解决问题,你也就没有价值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