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做到俄眼皮底下:印武器出口新突破 号称经受实战

新浪军事
作者署名:啮花熊
据印度媒体报道,近日印度的武器出口领域又实现了新突破,和亚美尼亚签订了一份价值4000万美元的协议,向后者出口四台反炮位雷达。亚美尼亚不仅是高加索国家,还是独联体国家,以及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一员。

这次印度向亚美尼亚出口的是其自行研制的Swathi 反炮位雷达,旨在发现即将来袭的火炮和火箭弹,从而引导己方的火炮反击敌方火炮阵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反炮位雷达是一种比较高端的炮兵侦察系统,能研制的国家并不多,印度算是其中一个。在这次出口过程中,最值得印度自豪的并非是出口亚美尼亚,而是其反炮兵雷达成功击败了同台竞技的波兰和俄罗斯产品。

根据印度媒体的描述,亚美尼亚方面在对俄罗斯和波兰提供的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后,最终选择了经过试验和测试的印度雷达系统。据称,亚美尼亚将这四台雷达部署在其首都埃德温附近。 要知道一直以来印度都在进口俄罗斯的武器,波兰也是欧洲一大武器出口商,两者的武器产品性能和出口经验都远在印度之上,更何况亚美尼亚与俄罗斯关系非常亲密,长期使用俄制武器,这还是印度国产武器第一次在平等竞争中击败俄罗斯产品。

Swathi 反炮位雷达由位于班加罗尔的国有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的电子和雷达发展机构(LRDE)开发,并由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BEL)制造。印度对于反炮位雷达的强烈需求源于80年代,由于进口无望,所以决定自行研制,但一直没有进展。在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度陆军被巴基斯坦的炮兵打的晕头转向,当时巴基斯坦装备了美国生产的AN/TPQ-36反炮位雷达,而印度只有探测迫击炮的英国“辛柏林”雷达,所以处在严重不利位置,一直无法有效定位和反击巴方炮兵阵地,己方炮兵只要一开火就被反击。卡吉尔冲突期间,印度有将近80%的人员伤亡是由巴方的炮兵造成的,因此,反炮位雷达在这种边境冲突中显得至关重要。

2002年,印度终于成功进口了美国的AN / TPQ-37雷达,12台共计2亿美元,雷达集成在BEML Limited生产的泰托拉卡车平台上。与此同时,印度自行研制反炮兵雷达的努力也没有放弃,项目于2002年正式启动,2005年开始投入测试,2008年正式被印度陆军采购。Swathi 反炮位雷达系统的雷达是一种无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源自“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拉金德拉”。在试验阿卡什导弹的过程中,印度工程师注意到“拉金德拉”雷达能够探测和跟踪炮弹,因此拉金德拉成为了Swathi 反炮位雷达系统的研制基础。由于研制过程中利用了现有雷达的技术基础,加上参考了美制雷达的工作体制,因此进度非常快且顺利。Swathi 反炮位雷达在设计和性能上类似于AN / TPQ-37雷达,但用户界面更加友好。

Swathi 反炮位雷达可以以电子方式扫描+/- 45°方位角范围内的火箭弹,大口径炮弹和迫击炮弹,雷达天线也可在30秒内旋转至+/- 135°从而扩大搜索范围,并具有360°扫描能力。雷达搜索信息以高分辨率的模式反应在多模式彩色显示屏上,数据是实时显示的,可以叠加在3D数字地图上。Swathi 反炮位雷达系统可以存储100公里x 100公里大小的数字地图,以便随时显示。随时可以存储和跟踪多达99个武器位置,并可以将其传输到指挥中心。Swathi 反炮位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可以达到50公里,其中对81mm的迫击炮弹探测距离为2-20公里,105mm炮弹的探测距离是2-30公里,而对非制导火箭弹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4-40公里。

Swathi 反炮位雷达集成在轮式泰托拉 8x8卡车平台上,卡车由BEML在印度授权生产,具备机动部署能力,反应速度较快,全套系统由两辆车组成,主要传感器,处理器,显示器和控制单元安装在雷达车上,另外还有一辆为雷达供电力的动力车。印度陆军在克什米尔控制线(LoC)沿线部署了Swathi 反炮位雷达,在2017年服役之后的几次边境冲突中,Swathi 反炮位雷达表现出色,算是得到了实战的考验。

Swathi 反炮位雷达的成功出口可以看作是印度政府在国防领域实施的“印度制造”计划的重大成果,近年来,印度不断尝试对外出口国产武器,已经有了不少实质性成绩,包括孟加拉和缅甸在内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都购买了印度武器,如今生意更是做到俄罗斯眼皮子地下去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