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真实的"阿甘"们 一举拉高了美军在越战中的战死率

新浪军事

关注

来源: 帧察点

记得小时候学英语时,《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年)这部电影可是相当有分量。在我们教育体系的传统叙事中,这部电影与“美国梦”紧密相连,是老牌鸡汤作品了。然而当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看到阿甘在智能上显然低于常人时,我就有个疑惑——美军的征兵标准这么低的么?

▲《阿甘正传》截图

无独有偶,相比近乎全景展示越南战争前后美国社会风貌的《阿甘正传》,早先另有一部电影叫《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年)——其实FMJ是指轻武器弹药中的全金属被甲弹,意指军用普通弹;此片是专注于描绘越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电影。里面也有个新兵,叫莱昂纳多·劳伦,绰号“戈莫·派尔”(Leonard “Gomer Pyle” Lawrence),体重明显超标,训练成绩很不好。

▲《全金属外壳》中的戈莫·派尔

美军确实为了越南战争扩大了征兵范围,但是同期美国社会中的嬉皮士如此众多,过得如此之嗨,且大多是适龄青年——真的是因为人不够么?

▲喊出Make love, not war的那一代美国青年

这种疑惑,一直持续到我了解了一个相当惊人的美国政府行为:由当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推动的“10万人计划”(Project 100000)。

▲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之前大家对他的了解,往往限于各种军事上的决策

一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任何一个强大国家都会有意无意对其周边施加影响力。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因为其强大的硬实力在世界各地广泛地保持存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主动与刻意,去运用其无孔不入的软实力——比如开头所说的,《阿甘正传》在中国被广泛进行的正面解读。

美国软实力的影响,不仅仅是针对世界秩序、地区格局、其他国家,也早已辐射到了人类个体的身上。对笔者个人而言,自从成为军事爱好者,并对社会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以来,背景里美军刺刀的寒光总是挥之不去。

▲反战者向美军枪口插花的著名历史照片

▲五角大楼前,反战者给美军宪兵一朵花

美国无处不在、涉及各个领域的广泛扩张,倒是给外人以方便的观察机会——美国之于我们,不仅仅是在国家发展层面的首要竞争目标与障碍,同时也是军事上的强敌。而研究战争时期的美国,则是一个探究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的重要方式。战争的残酷属性,总是以远比和平时期更快、更激烈的方式对一个国家产生影响。

美国发动的战争不计其数,而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战争,越南战争,堪称从各个方面塑造了如今的美国。

▲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惨案”中,美军(国民警卫队)射杀反战集会者

我们曾经提到过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后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驯化、豢养其国内媒体的手段办法,并将这种手段用在搞定世界各国的信息传播中心节点上;也提到过美军在越南战争之后以募兵制代替普遍兵役制,最终形成了美军今天的样子:美国政府忠心耿耿的雇佣打手。

当然,取消普遍兵役制、实行募兵制,毕竟是事后作出的调整。当越南战争如火如荼时,基于“谁都会被抓去越南”的普遍现实担忧,美国青年发起了各类活动,导致反战浪潮闹得沸反盈天。如果借用当今中国网络上喜欢搞指责和批评的那群人说的“苍蝇不叮无缝蛋”做比,当时的美国,就是那个快要碎掉的蛋,自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交织,社会状况高度不稳定。

但对于美国当局而言,无论怎么样,既然战争还在继续,兵也还是要征的——为了获取足够的兵源以支持战争,同样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就有了本文的主题:麦克纳马拉的“10万人计划”。

这位麦克纳马拉,是美国在任时间最久的国防部长——7年零39天,而他提出“10万人计划”的理由,则充满了冷战时代的凶残味道:

为了将“贫穷和弱势人口”从“懒散、无知与冷漠”(原话为:Idleness, ignorance and apathy)中拯救,将这些人塞入美军去越南打仗;

以此“博取享受(美国)丰厚物质条件的资格”(原话为:Earn their fair share of (America‘ s) abundance)。“在军队中掌握本领和才能后回到社会”(原话为:return to civilian life with skills and aptitudes。)。

美国作为一个立国不到三百年的国家,其制度体制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征召低于标准人员进入军队的事情,在前四次征兵(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发生过。但是随着战争的复杂化,征召标准终于在二战中形成了法律:比如智商必须高于80。

▲越战美军在盔罩上写反反战口号

而到1966年10月,美军征兵数量已经连续15个月递增,达到了每月征召49300人。是自朝鲜战争美军部分动员以来(每月征召达到80000人)的历史最高值。为此美国国防部决定调低征兵标准:在满分100分的美军武装力量资格考试(Armed Forces Qualification Test)中,只要得分10分以上就可以征召。而“10万人计划”所征募的兵员,官方称谓为“新标准兵员”(New Standards Men),下文简称NSM或者“新标男”。

麦克纳马拉的预计,是之后每年征召15000的“新标男”,第一年征召的“新标男”为40000人。实际上第一年征召的NSM为49000人。根据不同数据,到1971年12月“10万人计划”终止,总计征召了320000到354000个“新标男”。他们平均年龄20岁,其中54%为志愿服役,46%为征召服役;全部中的90%为降低标准征召,10%通过“医学矫治征兵方案”(Medically Remedial Enlistment Program,简称MREP)征召。

▲这个MREP,总让人觉得是要批量改造出一堆“井盖侠”来

▲“10万人计划”,意图将越南战争与美国脱贫战争(指美国总统约翰逊的War on Poverty)毕其功于一役

而为了配合麦克纳马拉的“10万人计划”,美国陆军征兵额度的25%,美国海军陆战队征兵额度中的18%,美国海军、空军也各将其征兵额度的15%,都用来接收“新标准兵员”。最终在全部“新标男”中,美国陆军接收了71%,10%进入美国海军陆战队,10%加入美国海军,9%在美国空军。

具体分配上,“新标男”主要岗位为:步兵、炮兵、炊事、补给、运输、行政、修理、有线通信、水兵、战斗工兵、宪兵。按照麦克纳马拉的计划,这些岗位的确应该教会“新标男”一些本领和才能。

40%的“新标男”参与了战斗任务,而其中又有37%作为步兵在越南参与了实战。此类人员有个非官方的私下名字,叫做“麦克纳马拉的傻瓜”(McNamara‘ s Moron),或者“傻瓜部队”(Moron’ s Corps)——毕竟,这些人在体能和智能上是不符合征兵标准的。

▲《全金属外壳》中,戈莫·派尔是超重的新兵,但却是射击好手

从智力标准上看:

如前文所述,满分100分的考试中只要不低于10分就符合标准——NSM就是那群得分为10~30分的人。在他们当中:

80%是高中退学人员;

40%阅读能力在6年级标准以下;

15%阅读能力在4年级以下;

甚至也包括不会说英语的人。

▲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军训练

从体能标准上看:

虽然没有降低录取门槛,但是在麦克纳马拉的推动下,美军在征兵标准上执行了“医学矫治征兵方案”,将身体缺陷定为“可矫治的”或者“无关紧要的”。

超重20%以内;

超轻10%以内;

腹腔有疝(hernia of the abdominal cavity);

同侧隐睾和腹股沟疝(undescended testicle and inguinal hernia, same side);

阴囊积水(hydrocele);

同侧阴囊积水与腹股沟疝(hydrocele and inguinal hernia, same side);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过去骨折带着矫正夹具(orthopedic fixture at sight of old fracture)

单纯性甲状腺肿(simple goiter);

痔疮;

单侧隐睾(undescended testicle, unilateral);

外耳道炎(external otitis);

潜毛性囊肿或窦囊肿(pilonidal cyst or sinus cyst);

多指/趾(hyperdactylia hand and feet);

鼻中隔偏曲(deviated nasal septum);

↑↑↑这些翻译累死我了。。。。。。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进行射击训练

其家庭背景也往往比较悲惨:

根据统计,“新标男”大多来自状况不稳定的家庭,或非传统结构家庭。

70%来自低收入家庭;

60%来自单亲家庭;

10%参加美军前有民事前科;

以上数据和信息,就能解释为什么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会将阿甘(智力不达标,家庭破碎)、戈莫·派尔(超重)这样的人收进部队。

而麦克纳马拉的计划,是很美好的——通过军教片等多媒体手段,让这些不合标准的人达到正常美军士兵的水平。

▲越南战争中,美军交换比并不差,但是国内不稳定导致的“交换比”也相当显著

“10万人计划”执行的第一年,麦克纳马拉宣称:“(NSM训练)成果远远超过我们最乐观的预期。(It is succeeding beyond even our most hopeful expectations。)”美国官方数据宣称,“新标男”的基础训练通过率为94.6%,对照组的正常美军通过率为97.5%。

实际上,很多“新标男”在所谓通过基础训练后依然有读写困难等诸多问题,而投入资源去训练“新标男”,也影响到了正常美军的训练——因为“新标男”总是要加练。显然,为了实现麦克纳马拉的长官意志,其成绩、数据是伪造的。

▲可以说,《阿甘正传》所表现的,是个历史数据并不支持的好结局

根据当时美国国防部的报告,NSM总体训练效果喜人,有90%的NSM获得的上级评估为良好或优秀。而其他信息则指出,相关成绩记录是有问题的,甚至是直接作弊的——比如征兵官员和训练单位军官、士官篡改成绩单,让正常新兵代替“新标男”去参加考核。

NSM在美军中,干的事情也的确符合人们的预想——实战中让自己和其他正常美军都陷入到危险中,其战死率为普通美军的3倍,总计有5500名“新标男”为美国战死,20000人受伤,还有无数人擅离职守或当了逃兵。

在“新标男”服役的头18个月中,有10%的人或伤或亡、或被开除、或当逃兵。

▲越南战争是美国面临的军事、社会双重泥沼,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美国成为如今的美国

以下为一些实例:

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智商66,擅离职守15次;

肯尼·马茨(Kenny Matts),青年时代脑部受创,无法做笔记或拼写单词,擅离职守;

嘎斯·皮特斯(Gus Peters),来自破碎家庭的失业人员,仅有8年级教育水平,未通过基础训练和坦克驾驶训练,最后被开除;

美国作家、越战时期美军汉密尔顿·格里高利所写的《麦克纳马拉的蠢事:越南战争中的低智商部队运用》一书中,也记录了这样的“新标男”:1967年,一名士官在军营中询问谁有大学学历,格里高利举手应答。士官就把一名“新标男”交给格里高利来照顾,并告诉格里高利,这个“新标男”既不会读也不会写,需要别人的帮助。士官最后说的那句话是:“别把他弄丢了,他是麦克纳马拉的傻瓜之一。”(Make sure he doesn‘ t get lost。 He is one of McNamara’ s Morons。)

▲《麦克纳马拉的蠢事:越南战争中的低智商部队运用》封面

格里高利在书中描述,随后的部队生活里他就是那个“新标男”的“保姆”。这个“新标男”瘦到不健康,也不懂什么是基础训练,分不清左右,甚至不知道美军正在打仗,每次被上级大声下令时就会陷入恐慌。格里高利还帮这个“新标男”整理内务(铺床叠被子),并给他系鞋带。

在靶场上,这个NSM自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此人被塞进炊事部门,禁止进行射击训练。

▲电影《全金属外壳》中,主角“小丑”就被指派给派尔当“保姆”

麦克纳马拉原想以“10万人计划”缓解美国国内社会问题,但同样失败了。如果没有战死,回到美国的“新标男”要么没学到什么社会生存技能,或者无法将军事技能转换为社会生存技能,很多人反而在肢体和精神上受到创伤。

▲像这样的待遇,“10万人计划”中的那些NSM很难拥有

1971年,在关于结束征兵制的一系列讨价还价中,美军开始向募兵制过渡,提升工资以吸引兵源,并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征兵广告。到1973年6月,自1940年开始的美国第5次征兵法令正式终止。

麦克纳马拉的“10万人计划”可谓说的比唱的好听——同时打赢越南战争与美国脱贫战争。然而,正如“麦克纳马拉的傻瓜”、“傻瓜部队”这样的私下称呼,这一计划在两个方面都不成功。

▲战争必然造成伤亡,“新标男”境遇则更加悲惨

从当今视角看来,“10万人计划”被美国人视为历史污点。有意思的是,全面转向募兵制的美国,反而在后来的冷战中,形成了对东方国家的所谓军事心理优势,这种优势业已成为一种话术延续至今——“募兵制的美军是职业军人构成的专业军队,实行征兵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那都是不专业的‘动员兵’”,哪怕我军不强制执行的征兵制,是实际上的募兵制。

越南战争中美国社会处处大闹,自然是因为大量普通人的广泛参与:因为他们既不能像大权贵布什一样当兵也去国民警卫队,又不能像小权贵克林顿一样往加拿大一跑了之。如今美国民众不再有“人人都可能被拖上战场吃子弹、挨弹片”的危险,他们自然没有像越南战争期间那样闹个风起云涌的意愿——现在的美国民众,只要对美军轻飘飘的说一句“感谢保卫美国”之类的话就行,太简单了。

▲越南战争中的美国社会问题都缠绕在一起,比如黑人平权和反战也团结在一起,的确令美国政府焦头烂额

总之,撑过了越南战争、撑过了冷战中这段艰难的“落下风”时期的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这场“软实力劫数”中“渡劫”成功——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整个国家机器、宣传体系的运作之高效,令人叹服;乃至当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都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美国“内功”之雄厚。

▲以史为鉴,是很有意思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