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公开展出一智能弹药 美军曾用20多年研发
多管火箭炮最初是对大面积目标实施打击的武器,但在新时期的技术变革、陆军机动转型中,以美国为先引领的变革中,火箭炮与战术弹道到开始在发射平台上进行了整合。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亮相的美国M270 MLRS自行火箭炮就做到了与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的共架发射。M270的6发一组的227毫米火箭炮发射模块可换成1枚ATACMS战术导弹,变身为载有6发火箭弹和1枚战术导弹的远近兼顾的综合火力打击平台。而M270 MLRS火箭炮在发射单元上的灵活模块化,也使得将强大的火箭炮火力配备到轻型车辆底盘上从而满足使用C-130运输机空运的需求成为了可能。在6×6重型战术卡车底盘上配有一个可旋转发射箱并可装载6枚装227毫米火箭弹或一枚先进战术导弹,实现了炮兵火箭弹系统的高机动性,这就是美军的“海马斯”自行火箭炮。这种借助发射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来实现清量化减重,也在我国的在历届上展出的火箭炮系统中出现。通过调整发射平台,增减发射装置的数量,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
而像M270 MLRS的这种与战术弹道导弹的结合、共架发射的趋势也逐渐在国产火箭炮系统中展现。在每届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院等研制生产企业都展出了多口径、多系列的火箭炮。在火箭炮的型号家族装大的同时,这些研发机构也在进行着不同口径不同威力的火箭炮系统的融合、共架发射。虽然在前几届航展上,参展方在接受采访时都称同系列的不同口径火箭完全可以做到发射车的通用,共架发射,做到射程上的更好衔接、火力的全覆盖。比如说“A系列”的A-100、A-200、A-300火箭炮的基本射程上就在100km、200km、300km这个区间,火力上可谓无缝衔接,加之同为一个家族,在后勤配套系统上的通用问题也不大。不过将这一概念落实的国产火箭炮还是在此前的欧洲防务展和阿布扎比防务展上北方工业集团展出的SR-5型远程火箭炮。SR-5的两组发射单元,一组是122毫米口径,一组是300毫米口径,不同口径、不同射程、不同打击效果的火箭弹在统一发射平台的整合,确保了火箭炮系统在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作战环境中,获得更灵活高效的打击能力。
在这种模块化集成化的火箭炮技术变革中,作为另一火箭炮专业户的“航天科工”则实现了火箭炮与战术弹道导弹的共架混编运输和发射,一侧发射箱是一枚BP-12A火箭炮,一侧是4枚SY-400火箭弹。在远程火箭炮拥有导弹所难以比拟的火力密度、攻击能力逐渐成为陆军远程压制打击力量的中坚同时,又进一步与战术导弹混编乃至融合,就会形成远程火力打击的点面结合、杀伤面积与打击精度的坚固,成为战斗效能最高、成本效益最佳的炮兵系统。
其实BP-12A战术弹道导弹与SY-400火箭炮的共架发射只是“战术弹道导弹”与“火箭炮”形式上的融合,航天科工在SY-400则是融入了更多的弹道导弹属性。虽然随着火箭炮射程的提高,CEP误差的加大,火箭炮上也开始应用简易的修正措施,不过为提高精度SY-400制导系统的修正更为彻底。SY-400火箭炮的制导系统基本上与BP-12A是一样的,除了中段的GPS(北斗)卫星导航和惯性制导的复合之外到,还加上了末段的或主动雷达或红外的制导系统,所以SY-400即便还称之为“火箭炮”,但精度上已经可以接近或达到米级的精度。加之SY-400的弹体上狭长的边条翼设计和发射筒的垂直热发射,这些在火箭炮上从未出现的技术特征,不禁让人感慨这到底是导弹,还是火箭弹。
多管火箭炮的出现就是旨在提供高烈度的火力投送,在20-30秒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发射大量火箭弹,瞬间形成广大的弹幕,涵盖在面目标上,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坏。也是身管火炮和战术弹道导弹之间尤为重要的火力压制手段。所以在火箭炮的发展上,远程火箭弹成为了战场的必须,特别是现代纵深的背景下,炮兵也是要力图做到“先敌开火、远程歼敌”。在珠海航展上的国产火箭炮已早已突破射程这一瓶颈,就像300毫米、400毫米口径的“卫士”系列的闻名遐迩就是因其卓越的远射性能,并成功出口土耳其。还是以“卫士”系列来看,其射程上经过不断的同型增程、性能迭代,其射程已可达400千米,这已是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界了,二者在射程的界限模糊了。
但实际上这种初期的对射程的追求也是不理性的,毕竟在在没有有效的制导修正下远射程在造成射击密集度极差,并不能准确的覆盖目标,打击效果不佳,费效比自然不高。更何况对于出口而言,一些中小国家也并不具备在如此远距离上的目标侦察、引导打击能力。所以在适当的射程需求下,强化火箭炮的射击精度,丰富弹药的种类真实火箭炮的发展方向。在精度上的提高,早期在尽可能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只是采用简易的惯性捷联制导,通过火箭弹自身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来修正火箭弹的末端弹道,来提高火箭弹的散布精度。在随后的发展中更多的出现在导弹上的制导系统也逐渐在火箭弹上应用,比如中段的GPS卫星制导、惯性制导,在射程远推的同时,在精度也得以保证,实现了部分近程战术导弹的打击目的。也因此,像珠海航展的多型远程火箭炮在海外军贸市场颇受欢迎,不仅是批量的采购,有的还引进技术力图实现国产化。近程战术导弹与火箭炮二者在射程、精度乃至外形启动布局上昔日分明的界限就这样逐渐模糊了。
在火箭炮弹种的丰富上,这些昔日在“美苏”M270 MLRS和“龙卷风”上出现过的整体高爆战斗部、破甲杀伤双用途子母弹战斗部、综合效应子母弹战斗部、云爆弹战斗部、杀爆燃烧战斗部、末敏子母弹战斗部等不同类型的“高大上”战斗部早已是我国火箭炮系统的标配。特别是末敏子母弹这一反装甲智能弹药的出现,它的意义是赋予了火箭炮部队的远程火力真正意义上有效、最具威慑力的反装甲武器,在整个精确打击弹药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次航展上我国首次公开展出了末敏弹,令广大军迷惊喜不惜,虽然此前已在军报媒体中已正式曝光多年。珠海航展上末敏弹虽看起小巧,但技术水平上其实是绝不输于那些导弹,乃至地面的大型重装备。作为继传统弹药和导弹之后发展起来的智能型弹药,末敏弹是传统弹药技术、导弹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目标探测识别技术和新型战斗部技术等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弹药。在我军中末敏弹的研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一领域,美国更是用时20余年,耗资了17亿美元才率先突破研制成功“萨达姆”末敏弹,后来的德国也是用时12年、耗资6亿美元才有了今日的“斯马特”末敏弹。这个侧面也足以见得末敏弹的这个“小玩意”所蕴含的技术水平,以及战场的巨大威力。末敏弹在成本较低、小型化、高精度、定向毁伤等这些优点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兼顾,其战场的打击目标也不只是地面上攻击阵列或集群的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装甲目标,必要时也可用于攻击火炮、导弹发射车、雷达站、机场上的飞机、停机坪上的直升机、雷达站、舰艇等。末敏弹,对于火箭炮部队来说是目前远距离打击大面积装甲目标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武器,在火箭炮系统对外出口中也将是尤为重要的技术亮点。(来源:航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