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风15导弹打驻韩美军 新钻地弹毁地下设施
东风15导弹夜色中起竖
中国在弹道导弹发展方面,长期是以核为先,即优先发展装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从正式服役的东风-2号到东风-5号,都只能装载核弹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两伊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飞毛腿导弹让中国看到了战术弹道导弹在常规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于是开始自行研制国产战术弹道导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第一种正式装有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是出口至沙特的东风-3号,由于核弹头不可能出口,于是就专门研制了配套的常规弹头,这也是当时即将撤消的西北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承担的最后一项重大任务。
而自行研制战术弹道导弹的工作进展相当顺利,当时先后规划了三个型号:一是东风-15、二是东风-11、三是代号为“8610”的导弹项目。其中最早启动研制工作的是东风-15,其于1986年11月就公开展出,并在1988年6月首次试射成功,在装备解放军的同时,还准备以“M-9”的代号对外出口,但由于其射程和载荷都超过了国际军控条约的上限,因此至今也没有海外用户。
东风-15战术弹道导弹全长9.1米、直径1米、最大起飞重量6.2吨、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500公斤重的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早期的东风-15导弹以惯性制导为主,命中精度在300米以上,基本不具备精确打击的能力。但和苏制飞毛腿导弹相比,由于东风-15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与弹头分离技术,在反应时间和突破反导系统的能力方面还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东风-15战术弹道导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式装备解放军二炮部队。在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二炮某部队于江西境内向台湾外海发射了多枚东风-15导弹,给台独分裂势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憾。在此之后,台湾加紧从美国购买爱国者系列防空导弹,并自行研制天弓系列防空导弹,企图构建针对中国大陆的反导体系。
面对反导系统的挑战与精确打击任务的要求,东风-15导弹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在2009年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5B导弹令人眼前一亮。该导弹头部的气动外形进行了大幅修改,和美国潘兴-2导弹类似,变成了变截面体的尖锥形,并增加了四片小型弹翼,显然具备飞行末端机动变轨的能力,可有效对抗以美制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为代表的末段反导系统的拦截;东风-15B还加装了地形匹配制导模块,使命中精度提高到了30米左右,从而具备了强悍的精确打击能力;此外,东风15B还可以装载多种新型弹头,可执行多样化的战场打击任务。
近年来,互联网媒体还公布过东风-15系列导弹的另一种改进型“东风-15C”,从图片上来看,这种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弹头换成了拉长圆柱体的侵彻弹头,可对敌方的机库、地下掩体、指挥中心等目标进行钻地打击,是我军新一代的杀手锏。有分析称,研制“东风-15C”最大的初衷是为了在战时打击台湾佳山基地等重要的地下目标,并同时拥有打击驻冲绳岛和驻朝鲜半岛美军地下设施的能力。
东风-15是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的国产第一代常规弹道导弹,具备相当大的改进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目前公开的东风-15B和东风-15C导弹外,肯定还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新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