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54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 曾全歼印军精锐近万人

环球网

资料图:54军远程火箭炮部队
2016年3月6日晚间的央视《军事报道》报道称,中部战区陆军第54集团军把传承铁军红色基因作为固本工程,全面梳理了铁军的优良传统,系统提出了“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铁拳打胜仗的战斗基因、铁血敢担当的荣誉基因、铁骨不变形的作风基因”等红色基因内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战斗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这意味着,原济南军区下辖的第54集团军已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第54集团军军部驻地为河南新乡,现任军长为石正露少将。
本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之前,国新办2013年4月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介绍称,“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现有85万人。集团军由师、旅编成,分别隶属于7个军区”。
其中,原沈阳军区下辖第16、39、40集团军,原北京军区下辖第27、38、65集团军,原兰州军区下辖第21、47集团军,原济南军区下辖第20、26、54集团军,原南京军区下辖第1、12、31集团军,原广州军区下辖第41、42集团军,原成都军区下辖第13、14集团军。
在本轮军改中,解放军陆军领导机关、五大战区陆军相继成立或调整组建,原7大军区的番号被撤销。
随后,原先隶属于7大军区的陆军集团军分别转隶各大战区陆军的消息也于近期渐次披露。
其中,原南京军区下辖的第1、12、31集团军全部转隶东部战区陆军,原兰州军区第21集团军转隶西部战区陆军,原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转隶南部战区陆军。
相关资料:
54集团军有着光辉的历史。前身54军是由两支功勋卓著的部队合并而来。这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49年,4个野战军整编后的序列中本来没有第54军。1952年,为了接替兄弟部队驻防朝鲜,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师要和第44军130师合并。两支部队都不想撤销自己的番号,各不相让。最后,周恩来作主,决定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各自的尾数“5”与“4”组成新番号,第54军由此产生。
合编而来的54军承载了原45军和44军两个军的光荣历史。第45军前身是红军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政府警卫团,即著名的“瑞金团”,长征前夕扩编为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9军团。年轻的红9军团在长征中出色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在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单独活动于黔北、川南,迷惑调动敌军,掩护主力顺利突破重围,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6年,红9军团改编为红32军。抗日战争中,红32军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驻守在陕甘宁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后整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兼关中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警备1旅奉命进军东北,到达山海关一带时归冀察热辽军区领导,先后称“热辽纵队”和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8纵在1947年秋季反攻中与9纵一起,以不到3万人的兵力,连续三战三捷,给东北敌军以极大震撼,使我军在冀察热辽转入主动。辽沈战役后,8纵整编为45军,黄永胜任首任军长,部队从北打到南,最后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广西镇南关。
组成54军的另一支部队是原第44军130师,也就是抗战爆发后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3纵队。抗战时期,这支部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游击战,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1942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部队撤至晋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1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后来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纵19师。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以打城市攻坚战见长。平津战役后,19师被编为44军130师,最终成为54军的组成部分。
1953年,组建成立不久的54军入朝作战,参加了包括金城战役在内的254次大小战斗,歼敌7000余人。停战后,54军参加了朝鲜的重建工作,直到1958年才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回祖国。不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54军马不停蹄前往甘肃、青海高原地区参加平叛战斗。1959年,西藏发生大规模叛乱,54军又在平叛战斗中克服高原、气候等种种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巩固边疆的任务。
1962年,54军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同年11月初,该军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地区干脆利落地歼灭了印军精锐第4军一部约万人,这支印度军队曾在二战中击败过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隆美尔的部队,受到过英国女王的嘉奖。这是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最关键、也是最后一战,史称“瓦弄大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