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冲突中国如何出手 可在缅境内划出50公里安全区
【昂山素季自4月上台至今,既没有找到与民地武和解的方法,也没能改善穆斯林少数民族罗兴亚人的处境。眼下正值缅北战乱之际,昂山素季反而陷入被国际舆论诟病与怀疑的泥淖中,因为对政府军镇压罗兴亚人的行动保持沉默,人们对其不满情绪不断滋长,甚至质疑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指望昂山素季主持和平进程与民族和解,依然任重而道远。缅北战乱不仅危及到中国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缅甸局势,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20日缅时2点40分许,克钦独立军、果敢同盟军、若开军、德昂解放军四家民地武装联合出动了约十个营近2500兵力,对缅甸军队据点、警察哨所、开发区、交通线发起攻击。战事发生后,大量缅甸边民涌入中国境内,打破了中国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如何应对缅北发生的战乱,是中国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缅北再发战乱是对和平的绝望之举
8月20日暴发并持续至今的缅北战乱,是克钦独立军、果敢同盟军、若开军、德昂解放军对缅甸实现和平感到绝望后的无奈之举。
今年8月底在内比都召开的“21世纪彬龙会议”,民盟政府与缅甸军方不经过联邦各个民族商讨,单方面改变了之前“20世纪彬龙会议”的原有版本。被排除在彬龙大会之外的果敢、德昂、若开民地武装感到政治和解破灭;克钦、佤邦民地武装感到和平渺茫;本来对民盟政府抱以希望的缅北各个少数民族武装,也觉得梦想破灭。
“21世纪彬龙会议”本来是一次民族和解的会议,但在会后,缅甸政府军一方面针对克钦战事不断升级,对果敢、德昂等民族武装持续围剿;缅军另一方面迫使佤邦暂时代守四特的两个军事据点。
据缅甸和平监察站统计,截止10月底,缅军与各民族武装冲突共63次。
据克钦发言人诺布中校对外宣称,21世纪彬龙会议之后,仅克钦军与缅军的交战次数就多达150余次。
德昂民族解放军秘书长达鹏觉11月20日接受DVB(观察者网注: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为缅甸政治反对派设立的电视台)采访时所言:“缅军对我们各个民族地区的攻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了,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的行动。”
11月29日,掸邦第一特区勐古县人民政府发出告掸邦北部各民族同胞书称,“缅北联合阵线”是由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四个民族组织联合组建的一支人民军队。其主要目的是反对、反抗缅甸大民族主义独裁军人集团,该军人集团长期压迫和岐视其他少数民族,践踏民主、剥夺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生存、生活权利。
二、 现阶段让各民族签署和平协议脱离现实
从表面上看,引发缅北11月20日战乱暴发的原因是,三家被缅军和缅政府排除在和平进程之外的民地武装,和不接受《全国全面停火协议》克钦独立军的联合出击。
然而,实质是它们对由欧美日背后主导的《全国全面停火协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谈政治框架方案》的不满;是对昂山素季上台后,推行的和平进程中忽视各少数民族权益的抗争;是缅甸国内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的重大管涌。
缅甸5700多万人口中,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60%。缅甸各民族矛盾,主要是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已持续进行了半个多世纪。
1947年签署《彬龙协议》的目的是缅甸本部联合掸联邦、克钦邦、钦邦等少数民族地区,从英国殖民者手中争取独立;《彬龙协议》的核心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并且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
今年8月举行的“21世纪彬龙大会”,只谈民族和解和发展,却躲避了分权、联邦、共治的基础性议题。因此,有观察家认为这更接近中国人理解的“杯酒释兵权”或“鸿门宴之内比都版”。
究其原因,昂山素季在野时,与缅北反政府的民地武有某种政治默契,但民主联盟成为执政党后,缅北地区的民族自治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协议的内容一字不改,就要求所有民族武装组织必须按照和平方案参与签字而不是谈判。
缅甸民族众多,他们不仅服饰各异,而且神情、心态各异,更关键的是,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时在国内都不能互相沟通。用一部只顾及缅族利益的和平协议,就想让政治诉求不同的各方放下武器,就想让所有少数民族都接受签字,脱离了基本的政治现实。直至今年10月15日举行全国停火协议签字一周年,仍有7支民地武装没有签署全国停火协议。
三、缅北战乱加剧缅甸各方的矛盾
缅北战乱危害缅甸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民地武装认为,缅甸与缅联的问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重的遗留问题。民地武装是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战。
从历史来看,缅甸山区少数民族彼此隔绝、生活封闭,与缅甸现在主体民族缅族之间更是鲜有纠葛,即使缅甸历史上几个辉煌的统治王朝,基本也没有涵盖北部山区。
在同时沦为英国殖民地时期,英殖民者对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各族群间认知基础更加消极化、对立化。而世界上所有民族矛盾的良性缓和,基本都是通过自身认同的更新和发展来诱发的。因此,在今年的8月7日,缅甸7邦联合发表了《美颂宣言》(“美颂”为7邦的简称)。
《美颂宣言》称,缅甸与克钦邦、掸邦、克耶邦、克伦邦、孟邦、若开邦和钦邦本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正是因为缅甸与这七个邦国原本就不是一个国家,所以1947年缅族领袖德钦昂山才穿戴着克钦服装到密支那与克钦领袖辛瓦诺等人协商如何签订《彬龙协议》之事宜。
根据1947年《缅甸联邦宪法》,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由掸族苏瑞泰担任,政府总理由缅族吴努担任,国防部长由克钦族辛瓦诺担任。
1962年,当轮到克钦族辛瓦诺担任总统时,缅族奈温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攫取了缅联国家政权,废除了《缅甸联邦宪法》。从此,《彬龙协议》被撕毁,缅甸联邦名存实亡,依照法理缅甸联邦已经解体。从此,七邦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权利,先后组织武装开展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长期的战乱扩大了缅北少数民族地区与缅族地区发展的差距,在多次交战和停火的反复中,不仅未能解决民地武问题,仇恨式的宣传与阴谋论的传播,更使民族之间相互信任的社会土壤也被侵蚀殆尽。
四、在主动劝和中力促各方重回谈判桌
缅甸北部地区发生战乱,大量难民拥入中国境内,打破了中国边境和平安宁的局势。一方面,无休止的内战,令云南中缅边境居民不胜其扰;另一方面,内战激烈化势必影响“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规划,更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因此,建议中国主动出击,承担起“劝和人”的角色,促使各方立即停火,重回谈判桌。
(一)划出安全区迫使各方立即无条件停火
中国与缅甸边界线长达2200公里,其中滇缅段由北至南约1997公里,是中国陆上连接东南亚和南亚、中东的必经之路;缅甸同时又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缅甸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土安全和两国贸易往来的安全。
缅甸北部地区发生战乱,战火造成中方人员受伤及财产损失,大量“临时难民”拥入中国境内,打破了中国边境和平安宁的局势。在云南那邦镇,由于逐步升级的冲突,许多商铺被迫关门。
缅甸北部地区发生战乱,也引发了缅甸国内政局的震荡。11月29日,缅甸13个注册政党要求召开国家防务与安全委员会会议,处理国家面临的两线“总危机”。声明说,在冲突失控的若开邦领土主权已危如累卵,东北地区新爆发的战事危及“无辜平民”的生命和财产。
声明还提到“目前政府应该宣布,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与国际因素有关联的恐怖组织及其恐怖主义行为。”“为解决当前在安全和经济领域所面对的总危机,有效减轻国内外恐怖分子的危险,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召开国家防务与安全委员会会议正当其时。”一旦此会议决定缅甸实行紧急状态,必将使缅北的战乱升级。
因此,建议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在中缅边境缅方一侧,划出50公里安全区的报告,由联合国授权派出国际维和人员。凡在安全区交战的任何武装,国际维和人员可以坚决实行打击。从而保证中缅两国边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可迫使各方停止冲突就地停火。
(二)拟定出符合各民族利益的和平协议
在确保缅甸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各方政治主张和分歧的基础上,拟定出初步的符合缅甸现状,体现公平、公正符合各方利益的协议,促成各方力量重回谈判桌前。
缅甸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绕过马六甲海峡,为中国油气进口在西南方向上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
另外,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亚洲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建设来说,缅甸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地理节点。
和平解决缅北问题,不仅对缅甸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和平进程十分重要,对中国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应该支持缅甸民族和解和政治发展,积极充当“劝和人”的角色。
劝和就是合理采取多种干预措施,迫使双方立即就地停战,减少双方的伤亡和难民人数;让战争双方的谈判代表坐到谈判桌上来,在中方的推动下,让双方将各自的政治和平主张摊上桌面;中方在充分了解各方政治主张和分歧的基础上,拟定出初步的适合缅北现状并考虑到缅甸领土完整的新协议。供各方进行和平谈判,以最终促缅甸的和平与稳定。
(三)尽快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难民法》
佤邦即我国佤族;德昂、崩龙与国内同名;果敢族即汉族;克钦族即景颇族。之前缅甸政局风向转向西方,与中国关系反转,缅北开战,缅甸政府军攻打克钦武装。克钦武装渐落下风,我国云南中缅边境有景颇族青年甚至聚集边境要求过境参战,结果被我边防武警部队劝解回去。
为躲避战乱,部分缅甸边境民众涌入中国境内,事后有人亲述称一旦遇到打仗“第一个念头就是往中国跑”。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中国地方政府暂时收容了他们,并将受伤者送往中方医院救治。
因此,中国要在劝和、促和的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尽快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难民法》,让收容难民在法制框架下操作。并尝试让国际社会参与缅北难民收容和安置,将缅甸难民的救助国际化,由国际社会共同担当,避免一家受累和“瓜田李下”之嫌。
一个和平、稳定的缅甸,才能保障中国的核心利益。要敢于做一位可靠的中间人或“担保人”,与各方合作,积极推动各方和解,顺应现实,在符合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