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中国测试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 技术或应用于各型导弹

新浪军事
这个星期有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件,一件是上周一架装备矢量喷口的歼-10B战斗机试飞成功,这应该是中国航空工业制造的第一个装机试飞的矢量喷口型号,另一件则是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成功进行了“具备高超音速弹头”的所谓东风17弹道导弹的飞行测试。之所以要说起这两件事,是想说一些有关军迷圈子里所谓“消息”的话题。

歼-10B战斗机
与美英等西方强国的军事技术以及军队信息在大多数时候的高度公开不同,中国的军事体系至今都坚持着严格的保密纪律以及对大多数涉军队和军事信息的全面保密。而与普通发展中国家的军工体系只具备“剪切+复制”能力拼凑和重构已有的武器装备不同,中国的军工体系具备相当强的原创性,这就使得当代中国的军事科技成为一个颇具魅力而又被暧昧性包裹全身的独特存在。当然,笔者无意在这个时候评价诸如“在公开日上为防泄密制止群众拍照”或者“拍摄八一飞行表演队训练泄密”之类的事例是否正确,而是想说,正是这种高度保密又赋予内容特色的中国军事科技,让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成为一项让无数军迷趋之若鹜的活动。
在这之中,各种各样的“消息”往往是军迷们甚至外界获得中国军事信息最快的途径,不过在官方消息“一锤定音”之前,这些消息因为真真假假,很多时候反而会将渴望了解中国军事信息的人们带入歧途。
就拿这个极为火爆的所谓“东风17”来说,由于中国的军事工业一贯的高度保密,因此在公开渠道上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一称号,在这样的情况下,看起来有一定权威性的美国媒体就成了置信度最高的消息来源。于是在美国媒体之后,我们能够看到不少军事媒体、自媒体开始沿着美国媒体报道指出的道路勇敢前进,进而推测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和相关信息。美国人观测到的试验应该是真实存在的,有“东风17”这么个战术弹道导弹项目也是真的,但这两样东西是不是能对上,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西方情报机构在历史上并非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1967年首次亮相的米格-25原型机被西方叫了一整年的“米格-23”,仅仅因为它是米格-21之后苏联公开的第一种长得像战斗机的飞机,而1968年西方之所以意识到这个错误,则是因为苏联人非常诚实地向西方展出了真正的米格-23是什么——当年展出的米格-23的两架不同的原型机上直白地涂着“23”和“231”的项目代号。至于用中途下马的导弹去参加红场阅兵,然后把美国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傻乎乎地分析和推测这些其实根本没有投入量产的导弹型号的生产和部署情况则更加不是一次两次。更有甚者,至今还有日本自卫队的情报官员犯下类似的错误,将阅兵式上出现的中国弹道导弹发射车数量作为解放军部署该型导弹数量的证据,让人哭笑不得。

米格-23
当然,美国人还是说对了一件事情,中国军工系统正在研制有高超音速弹头的战术导弹武器系统,而且不止一种,高超音速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战术导弹增强突防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标配”技术。至于这次试验是这几种导弹中的哪一款……老实说,除了真正知道内情的人以外,可能没人知道。
这样的道理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军迷来说不难明白,但尽管如此,互联网上还是铺天盖地的充斥着美媒关于所谓东风17的相关报道。在连传统权威的央媒都不得不依赖军事论坛和外媒报道来作为军事新闻内容证据的时候,观众和读者们依靠这些不知真假的消息来判断中国军工事业的进展,也实在没什么可以指责的。毕竟对于媒体来说,沉默意味着落后,而真正内行人(如果存在的话)的介绍,不仅有很大概率不讨读者和观众的欢喜,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泄密”的危险之中。
而其实就在几年之前,美国军方的分析人员对于中国的许多新武器采取的态度仍然是“不可能,不相信,没看到”。这其中又以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最为典型。美国军方和许多的智库在东风-21D列装多年以后,依然在怀疑该型导弹打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的精度和效率,并且自信美国海军可以依靠现有的防空导弹系统轻松应对。然而美国海军的指挥层在这件事情上是最诚实的,不管智库也好各种报告也好,在南海上美国航母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与动向,才最能诚实反映出美军对这一武器系统的真实态度。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取得的全面突破,中国对这一技术的态度也已经从当初的研究高超音速相关技术,转而变为将高超音速技术应用到使用的导弹型号中去,无论是陆基、海基还是空中发射,不管是用于反舰作战还是对地打击任务,作为一种能显著提高战术导弹飞行速度和突防效率的关键性技术,高超音速武器相关技术正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冲压发动机技术一样,注定会引发新一轮对于先进战术导弹的技术升级乃至革命。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