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首枚导弹诞生 仅用了2年

新浪军事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3周年
1966年10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
这是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进行的核导弹试验
“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艰难抉择
1963年
新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
这一年,美、英、苏签署了
《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意在扼制中国掌握核力量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气急败坏的西方国家嘲讽我们“有弹无枪”
以中国的工业能力
10年内,尚不足以对美国造成威胁
5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然而,他们很快就再度“失望”了
因为他们得知,早在几个月前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发中近程导弹已经发射成功
这就为解决原子弹的运载工具问题奠定了基础
“枪”有了,“弹”有了
接下来便是实施“两弹结合”了
砺剑东风
从无到有
从仿制到自制
中国最初的导弹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一场突如其来的失败
导致导弹试验遭受重挫
让满怀信心的人们顿时坠落谷底
1962年3月21日
首枚东风二号导弹在基地实施发射
导弹仅飞行了69秒
就坠毁在离发射台只有680米的地方

▲1962年3月21日,首枚“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利
然而航天人没有放弃
继续前行
1964年6月29日7时
东风二号导弹试射成功
7月9日和11日
又连续发射两发全程试验
均获得圆满成功

▲1964年6月29日,改进型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
此后,在两年多时间里
导弹先后进行了16次飞行试验
既接受过20米/秒大风和暴雨的考验
也经受过40摄氏度高温和零下30摄氏度低温
以及土路颠簸运输的考验
为“两弹结合”试验奠定了基础
列阵西北
“两弹结合”试验
比单纯的原子弹试验更为困难和危险
在西方国家有“魔鬼的选择”之称
为了减少对本国的损害
美国选择在太平洋上人烟稀少的海岛试验
前苏联则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北极试验
当时,我国尚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所以只能选择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展两弹结合试验
这在此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金银滩的科研工作者们在研究技术方案
1966年6月
国防科委召开“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准备会议
确定“两弹结合”试验以基地为发射首区
采用野战式发射
在定点、施工图纸到建设规模全是未知数
而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基地仅用56天时间完成了发射阵地建设工作
为“两弹结合”试验创造了野战发射的基本条件
一波三折
1966年10月7日
经过多次合练和模拟演练
导弹空爆试验圆满成功
考核了导弹安全自毁系统
10月13日、16日
先后进行了两次检验核弹头引爆控制系统的冷试验
弹头引爆装置均在预定高度准确引爆
至此,“两弹结合”热试验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中央军委为运输“东二甲”导弹专列颁发的特别护照
决战前夕
1966年10月25日
深秋的北京已是寒气逼人
67岁的聂荣臻元帅登上飞往东风基地的飞机
在那里,身经百战的他
将指挥一场关乎中国未来国家命运的重大战役
按照计划
核弹头和导弹于26日下午向50号发射阵地转运

▲聂荣臻元帅与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在发射阵地
两弹结合试验中
导弹、原子弹对接是一项十分关键也十分危险的工作
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
承担这一工作的操作手叫田现坤
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中
为了操作方便精准
田现坤脱下棉衣
钻进只有50公分的缝隙中
用了80分钟
将“两弹”的一百多个插头连接好
为试验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操作手田现坤正在进行导弹、原子弹对接
整个过程中
聂帅一直在现场鼓舞士气不肯离开
大漠惊雷
发射前夕
现场只留下地下控制室的7名人员
担任现场指挥、点火发射任务
他们后来被称为“七勇士”
1966年10月27日9时10秒
东风二号甲导弹托举着核弹头呼啸着拔地而起
经过9分14秒的飞行后
在距地面569米的空中爆炸
“两弹结合”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七勇士”在地下控制室内认真操作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在罗布泊弹着区成功爆炸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武器诞生
美国用了13年
而中国只用了2年
正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伴着中国航天人走过荆棘、越过险阻
正是奋发图强的意志
指引着中国航天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再次向老一辈航天人致敬!
▋来源:CCTV国家记忆、央视网等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