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军情

歼8之父顾诵芬近况:处在癌症康复期 每天仍在办公室

新浪军事

关注
歼8这款高空高速战术侦察型神秘依然,至今无替代型号

我军歼8战机严寒北疆勤练战力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等速飞行、间距仅10米!

1969年夏天,沈阳某试飞机场上空,一连3天,有两架飞机就这样近身飞行。那场面让人心惊肉跳!

前边一架是“歼-8”试验机,新中国正在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后一架是“歼教-6”,除飞行员外,另有一名特殊乘员,零飞行训练的“歼-8”总师、时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顾诵芬,那年39岁。

图片由实习生陆越绘制

生死时速的3天,令整个“歼-8”设计团队,甚至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时时揪心。

1964年,顾诵芬挑起“歼-8”总设计师重担。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

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歼-8”垂直尾翼出现严重的抖振。要解决问题,必须查清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详细位置。顾诵芬想出一个办法,把毛线贴在垂直尾翼上,飞行时若有毛条振动,就能知道气流分离的地方。

受制于当时的照相技术,拍摄毛线条振动清晰图成最大难关。谁也没料到,顾诵芬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乘“歼教-6”上天,用望远镜贴着“歼-8”试验机观察!这与一介书生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来自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名字,满溢出顾诵芬书香世家的背景。1937年,上小学的顾诵芬,随任教燕京大学的父亲生活在北京,亲眼目睹了日本军机对北京的轰炸。高中毕业后,顾诵芬就读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经过连续3天近距离飞行观察,顾诵芬找到症结,成功解决了抖振问题。

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庆功宴上,滴酒不沾的顾诵芬喝得酩酊大醉,感慨道,“歼-8”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

“我心里想的就是国家,丝毫没想自己会怎样。”许多年后,顾诵芬回忆那3天时说。

此后,顾诵芬促成“运-20”立项,并参与了评审。

如今,虽处在癌症康复期,89岁高龄的顾诵芬,几乎仍每天在办公室工作。

人物简介

顾诵芬,193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航空工业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宇航学会会员,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担任“歼-8”和“歼-8Ⅱ”的总设计师,被称为“歼-8之父”。

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56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