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印度下一步会有何行动?偷袭奇袭捞一把就走

军事自媒体
来源:三策智库 ,作者王云飞
在6月15日的加勒万河谷中印军人肢体冲突中,印度死亡了20名军人。18日有印度媒体报导,在冲突事发地附近又发现了18名印度军人尸体,如果属实,印度军人在本次冲突事件中死亡人数增加到了38名。
中印双方外交和防务部门对这一紧急事态进行了及时沟通协商,目前双方都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遵守两国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力促局势降温,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事件已过数日,但暂时表面的平静之下,有可能孕育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已有迹象显示,印度军队有可能对华实施报复行动。

一是莫迪表态暗示报复。印度6月17日获得了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刚欲登上重要国际舞台展示大国风采就遭到当头一棒,印国内上下是耿耿于怀、群情激愤。为响应边境冲突中遭受的重大损失,莫迪18日发表了电视讲话,声称“我向全国人民保证,我们的士兵不会白死”。或许莫迪的讲话有安抚民众、平息事态之意,但更有明显的报复威胁。对莫迪的讲话,既不可轻信,更不可漠视,毕竟出自于一国总理之口,非同小可,中国人对“勿谓言之不预”的古训耳熟能详。
二是印度已经全面提高了陆海空三军的警戒级别。印度在中印边境的空军一线基地,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陆军向前线增派了部队,海军也提高了警戒水平, 18日还派出一架P-8I巡逻机在发生冲突地区的印方一侧对中方进行了侦察监视和情报收集活动。印度全军特别是中印边境地区,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的紧急状态。
三是印度军方高层表态反常。此前在屡次中印军人肢体冲突中,印度国防部和联合国防参谋部官员都有强硬表态,包括“不惜一战”、“战胜中国”等言论,而在此次事件中死亡几十人后,受到奇耻大辱的印度军方却表现出意外的冷静,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激烈语言,目前为止只是表示“印度军队坚定地致力于保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从正面观察,或许印度军方保持了高度的冷静和清醒。但深入分析,也感到有些反常,因为这与印度军方的一贯做派大相径庭。事出反常必有妖,不排除平静之下有暗潮涌动,印度军方在暗中策划报复行动不无可能。
在中印军级会晤中双方都曾表示过将遵守不越境采取行动等共识,但还是发生了印方军人越境挑衅滋事事件,印方做出过的承诺都能说变就变,遭受重大损失后却三缄其口,不免让人疑窦丛生。

四是印度民间出现报复声浪。印度民间本就存在一些盲目“反华”情绪,冲突重大死亡事件助长了他们的反华情绪。印度多地已出现反华游行示威,有的重要商业机构、名人呼吁抵制中国商品,社交媒体反华言论激增,非理智的抗议民众要求其政府对中国采取报复措施,等等。在民众的巨大压力之下,印度政府和军队或许难以抑制自身也存在的报复冲动。
军事报复案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举不胜举。殷鉴不远,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反击战中,中方以击毙苏方100多人、己方损失71人的战果取得了胜利。但在当年8月苏联制造的西北边陲铁列克提报复性事件中,位于主阵地的中国38名军人全部牺牲。教训极其深刻。如果中方对印方可能的报复行动防备不足,就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鉴于印中实力差距和印度国内严重疫情问题,印度立即采取大规模军事报复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中方也能从容应对。但发动偷袭、奇袭、捞一把就走的军事报复行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一是小股特种偷袭。出动小股特种兵武装分队,趁中方不备,潜入中国境内,以局部优势兵力,用特种装备器材对中方人员进行殴打、摧残,造成惨案,占到便宜后迅速撤离。有报导披露,印度已为一线部队增配了专门用于近距冲突对抗的“防爆器材”。
二是炮击中国境内哨所、军营。到目前为止印度没有动用武器炮击射击,但这不代表印军一定不会动武。印巴之间长期以来相互炮击射击,几乎成家常便饭。印度把这些事件定义为军事摩擦,并不认为这是战争。不排除印度策略性挑起“军事摩擦”,先造成中方吃亏的既成事实,而后再抛出误击误射等理由,巧窃“军事摩擦”便宜。
三是发动越境空袭。印度目前在一线部署的空中兵力数量占有优势,幻影2000、苏-30MKI、P-8I、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等,已多次在冲突边境附近空域进行侦察监视和模拟攻击等活动。空中打击具有隐蔽突然、快打快撤、规模可控的特点,在印度境内就可以对中国境内的前沿阵地、哨所发动袭击。印度有可能以军事演习为由,对声称属印度管辖区域内的中国军事目标突然发动空中袭击,达成报复目的占据先手后,再要求停火调查。
还可能有其他难以预测的报复手段和措施。从印巴军事冲突中印军反复报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印度不会轻易吞下这次冲突事件中遭受重大伤亡的苦果,报复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当然,中方也会做好充分准备,不会让对方可能的报复行动轻易得手。从近来中国央媒对西部战区边境反击作战演训活动的密集报导中,中国军队的防御准备即可略知一二。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