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空军送别20年侧卫驾龄飞行员 这架现役最老歼11A出镜

军事自媒体

关注
致敬 | 半辈子,他们奉献军营战在蓝天!

最近在地处岭南的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部队指战员们为陈志德和郑林华这两位分别有着28年和30年飞行历史的老飞行员,举行了隆重的告别蓝天仪式。

▲近期的老飞退役仪式,都很讲究个仪式感


相比创造了我军歼击机部队飞行小时记录——5290小时,却遗憾未能飞上三代机的王文常,陈志德和郑林华是幸运的。陈志德曾以团副参谋长的身份带队参加过“红剑-2012”体系对抗,取得了辉煌战绩,12人中有6人被空军评为“空战能手”;郑林华从2001年改装苏-27开始,至今20年的飞行生涯都是与“侧卫”共同度过的。

▲总飞行小时数达4000多的郑林华(下图左侧),曾荣获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在2009年国庆阅兵中,他担任受阅歼-11梯队二中队四号机飞行员

当他们的老部队于2016年开始改装苏-35和苏-30时,两位即将到达飞行年限的老飞行员,选择分流到这支接装换下来的老“侧卫”的兄弟部队。正如报道所说,“边战斗边带教,像酵母一样孵化着新改装的一整个部队”,他们一方面凭借丰富的飞行经验,带教全旅其他飞行员掌握驾驭“侧卫”的技巧,在全旅处于换装后战斗力重新生成阶段时,他们也要作为旅里战斗力的刀尖,肩负着守卫祖国珠三角的重任。

▲这支部队是由歼-8DF换装歼-11的,虽然后者飞行性能远好于前者,但在歼-11BS到来之前,这次换装在火控雷达和中距弹性能等方面反而是一种“降级”

而就在他们的飞行生涯即将“着陆”时,应转型发展的需要,部队换装了航电设备比老“侧卫”先进一代、使用推力更大的“太行”改进型发动机的歼-11BS歼击机。两位在原装的苏-27SK/UBK上跨入三代机时代的老飞,在告别蓝天前飞上了全国产的歼-11BS,相比留在原部队飞苏-35,未尝不是一个同样精彩的收尾。

▲在一架歼-11登机梯身旁的郑林华,背后可以看到两架歼-11BS

在告别蓝天仪式的现场,战友们在文字中如此记录:“送别他们的,除了官兵代表,更有亲密相伴、默默无言的‘老伙计’们——不再年轻的战机”。是的,在停飞仪式现场停放的,是三架经历了至少十几年沧桑的单座机,而其中一架歼-11身上的一处细节,更是说明了它的来历。

▲批次号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着它是1998年首批组装的两架高散件飞机中的第二架

这架00批02架歼-11,首飞于1998年12月25日,机龄将近22年。从1999年以“蓝色50”的编号和00批01架(“蓝色49”)一并交付原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以来,作为“南霸天”的24架“侧卫”中的一员,它一直与原装机们共同战斗在保卫祖国南大门的一线。2005年10月,该团成为全空军首个完成RVV-AE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加改装的部队,两架歼-11也不例外。

▲交付早期,该机的机号相比原装“侧卫”要浅一些

▲此图摄于该团短暂使用三位数机号期间,图中可见一位机务前辈身上的反光背心、使用大写字母区分岗位

二十年斗转星移,00批01架机已经告老还乡,回到112厂进行结构强度检测和破坏性测试等补充科目后,修复机体外观并展示于112厂区内部;而00批02架机却一直坚守在南国一线,虽然它已经和其他“侧卫”一起被转交给兄弟部队,但它们的机身侧面仍然保留了2009年国庆阅兵后标志性的国旗涂装。

▲携带2枚RVV-AE和2枚R-73空空导弹升空、执行绕岛护航任务的00批05架歼-11

除了00批的“老兄弟”之外,随着新机的换装和空军“脖子以下”改革的推进,为了满足航空兵部队团站改旅后的需求,其他批次的歼-11也充实进来,来到00批02架机身边;甭管以前来自哪里,如今它们都身披着国旗。只是在今年3月空军颁发《空军飞机涂装及标识喷涂规定(试行)》之后,这些“现役老旧飞机”身上的这面国旗,很有可能会因不符合“低可视化”要求而被移除。

▲服役于这支部队的03/04批“小伙伴”——其实机龄也都有15年左右了

从报道中还能看到,该机和很多歼-11一样,加装了导弹迫近告警窗口。除此之外,早在完成RVV-AE加改装的同时,这些“侧卫”也用国产RKL207C雷达告警系统替换了落后的俄制SPO-15雷达告警系统,能够显示更多更详细的辐射威胁信息;并使用国产RKL609/609A电子干扰吊舱替换俄制L-203I,更换自动化干扰弹投放设备,与RKL207C联动使用,全面综合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可见图中右侧的00批02架在机身侧面和垂尾上增设的光学窗口,这是飞机态势感知能力不如人的情况下,确保能够尽早发现威胁的必要改进

在解决了如何“不被人打”的问题后,要解决如何“打人”,这就很难避开雷达的事儿。虽然以前一说换雷达往往绕不开一个钱字,但除此之外也有别的限制因素,比如前面提及的更换国产电子战系统,看上去每个部件没多大,但这些涉及到飞机内内外外的事儿就得让飞机在大修厂里折腾好一阵才行,换雷达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军“侧卫”曾经试用过对RCS=5㎡目标迎头探测距离150千米(原版N001为120千米),具备“跟10打4”能力的ZHUK-MSE雷达

不过大动作不好操作,小办法还是有的。一个是之前说过的,可以对后端进行小幅升级,提升干扰条件下雷达有效工作距离;另一个则是随着与苏-35一并引进的RVV-SD和RVV-MD等新型俄制空空导弹的到位,由于相对国产导弹来说,俄制导弹能更方便地在老“侧卫”上使用,这也是提升老“侧卫”作战效能的一个路子。

▲我军军械人员正在装卸一发RVV-SD(上),相比RVV-AE(下),其特征是格栅尾翼根部取消了整流罩

说回开头的两位老飞,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茬人,受限于当年的培养体制和队伍情况,他们在世纪之交——对台军事斗争形势最为严峻的岁月里迈进“侧卫”的座舱、成为一名三代机飞行员时,大多数都是已经有了十年左右飞行经验的,较为成熟的飞行员乃至飞行指挥员。

▲初教-6和歼教-5,是陈志德这一茬人的共同记忆

二十年过去,这一茬人里,有的人逐渐成长为高级指挥员,成为共和国将军,亲自驾机升空的机会越来越少;也有很多人离开了空军飞行队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像他们那样始终坚守在飞行一线,以与旅长相同的副师职空军大校军衔,却作为一名普通飞行员和年轻人们并肩战斗的,真的少之又少。

▲和他们一起战斗的,还有以高级工程师唐建青为代表的,从1996年苏-27抵达“南霸天”开始就一直维护“侧卫”的那些老资格机务专家,保证这些之前来自不同部队的飞机都能发挥出战斗力

遗憾的是,在国产三代半和四代机批量装备部队时,无论是否还在一线,留在空军里的他们都普遍到了停飞的年龄。对于那些与强敌斗了半辈子的老飞们来说,无法在天上亲身感受与强敌装备技术差距飞速缩小的这个时代,的确是一种遗憾;但总有一天,徒弟们会继承师傅们的期待,圆上师傅们未竟的遗憾,就像与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说的那样:

▲传承是他们的职责与荣耀所在,就像战机身上的国旗那样

“论功勋,他们都有不少。可当你问他们最骄傲的是什么,不是曾经的成绩、不是自己的辉煌、而是留给祖国国防的“未来”——他们的徒弟们:一群接替他们战斗的年轻飞行员、一群在你我甚至看不见的地方战斗的人、一群经常直面危险、始终英勇应对的人。”

▲祝福每一位“圆满着陆”的老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