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弹道导弹为何总卖不出去:价格高知名度却不高

军事自媒体

关注

来源:兵工科技

近年,中国军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各类武器设备走向国际市场。但唯独很少见到战术弹道导弹获得出口订单的公开报道。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在弹道导弹设计、制造领域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些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应该不逊于美俄现役战术弹道导弹,性价比则要高得多,那为何迟迟打不开外销的局面呢? 

外贸型M-20战术弹道导弹模型

导弹本身价格高

根据美国智库詹姆斯顿基金会2014年7月3日出版的《中国简报》14卷13期题为《中国战略火箭部队:砺剑》的文章提供的资料,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2年12月,中国已经部署的短程弹道导弹也不过1000枚左右。这说明什么问题?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中国尚且如此,故而能成规模地买得起、用得起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国家实际上是不多的。

知名度不高

一方面,中国的战术弹道导弹从未参加过实战,其性能究竟如何,仅凭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宣传图册等是难以令人完全信服的。

另一方面,我国战术弹道导弹自2004年在珠海航展亮相至今,十年时间换了四五种型号,一个型号尚未被记住,未给潜在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就有其他型号来搅局。这与美国战术弹道导弹只有“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一个型号,俄罗斯战术弹道导弹主要发展“伊斯坎德尔”形成鲜明的对照。没有实战的锤炼,没有时间的积累,要形成品牌效应自然有点勉为其难,而形不成品牌效应,外销的阻力与难度自然就会大得多。

BP-12A战术弹道导弹(后)和SY-400制导火箭弹(前)

外销转自用

有媒体称“东风-11导弹最初发展用于出口市场”,但最终却在北京举行的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作为第二炮兵现役装备登场,估计与出口受阻有关;同样,外销是M-20导弹的发展初衷,但迄今为止,尚未见诸M-20导弹武器系统达成出口他国意向的公开报道,并且令人不解的则是外媒有关M-20导弹已装备第二炮兵的猜测,如果这些猜测不是空穴来风,则意味着M-20导弹武器系统最终由国家来买单,这就是所谓的“留有后手”。其实,对于军工企业、集团自筹资金研制、生产的外贸军品,国家应要求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获取投资回报的同时,也要自行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从而去除依赖心理,增强其投资的针对性和风险意识,并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参与战术弹道导弹的出口竞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