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歼-20、F-22们的雷达隐身 是否无法破解

军事自媒体

关注

歼-20、F-22们的雷达隐身,无法破解?

来源:北国防务

对于F-22、歼-20、F-35以及苏-57这些第五代战斗机而言,隐身外形是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现代战场上,光外形隐身是不够的,四代机拥有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辐射的信号也足以令飞机暴露,这也就衍生出了射频隐身的概念。

机载火控雷达作为飞机信号辐射“大户”,管控好它的辐射可谓头等大事。还好,五代机使用的有源火控雷达在实现“低截获概率”(LPI)方面有天然优势。这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问题,但我们还是也可以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解,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特约撰稿人杨政卫就来说说这事儿。

△中美俄的五代机全部用上了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有源雷达虽好,但如 “低截获概率”等也容易被神话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 “低截获概率”,顾名思义就是很难被发现。这又分成 “敌方感测不到信号”(看不见)以及 “抓得到信号但是当成噪声滤掉”(看不懂)两种情况,当然实际上是两者混用。

第一种情况是,用低脉冲功率与较久的观测时间,使自己的主动探测距离大于敌方被动探测距离。我们都知道雷达功率越大探测距离越大,被探测距离也越大,特别是主动探测时信号一去一回又被目标散射或吸收而衰减,而被动探测时信号只有单程,且没有被散射或吸收,所以目标所收到的信号会比雷达本身强很多,故通常雷达还没发现目标时,目标已经发现雷达信号了,这也正是雷达预警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机载有源雷达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能量可控,这不仅对提升探测能力至关重要,对射频隐身有很有利

但其实对雷达而言,影响距离的是累积的能量,也就是功率乘以时间,因此除了增加脉冲功率外,也可藉由增加信号累积时间来延长距离。而预警系统只是依据脉冲强度来探测目标(如果累积信号的话,根本不知道累积的是不是同一个目标的信号),因此如果雷达的脉冲功率够小、信号累积时间够长时,主动发现距离就有机会超过敌方的预警距离。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可以轻易需要调整发射功率,在这方面相当有优势。

第二种情况是,雷达信号的载波频率不断变化,甚至脉冲重复频率也不断变化,这使得敌方预警系统就算抓到信号,也难以量测出信号的规则,也就难以察觉雷达的工作模式,这样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警报,甚至可能当成杂波滤除。这种 “抓得到信号但是看不懂”还不是跳频模式的全部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被发现的距离。

△“鹰狮”将采用的有源雷达,采用氮化镓器件。这应该是目前最清晰机载有源雷达天线正面图,其各家产品考虑保密,都会给天线盖上盖子,或者图片极为模糊

大致了解“低截获概率”的原理就知道,在这种模式并不是把信号 “变不见”,它仍有信号,只是藉由 “钻漏洞”的方式,让固有型号的雷达告警接收机难以探测或识别。可想而知,如果设计时就考虑到敌方有“低截获概率”能力,雷达告警接收机发现雷达信号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不会太难,只是也会有使用限制:

对于第一种 “低功率、长时间累积信号”的“低截获概率”模式而言,由于目标是动态的,因此实际上信号累积时间不能太长,例如凝视1毫秒或10毫秒,目标基本上都在原来的波束范围内,但如果凝视1秒,目标很可能早就脱离波束范围了;此外,藉由延长信号累积时间来探测,也表示相同时间能照射的目标数会比较少,因此在“低截获概率”、探测距离、多目标能力(数据更新率)三个冲突性能的取舍下,“低截获概率”模式的信号累积时间一样有上限。信号累积时间有上限就表示,信号强度有其下限。这表示,只要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敏感度够高,就还是可以在我机被发现之前先抓到雷达信号。

△F-35的ASQ-239型电子战系统,拥有出色的雷达告警能力,有10组告警天线环绕机身

而要调高敏感度,一方面是藉由硬件组件的设计,另一方面就是在软件端降低报警阀值。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虚警,而为了降低虚警,就必须运用更大量的运算资源去除错。降低报警阀值这项可以在旧系统升级时实现,而提高组件的硬件敏感度以及加强运算能力,就必须是新研制的系统。

△苏-35的L-150-35电子侦察系统,垂尾、尾椎以及前缘襟翼上拥有多组告警天线。接收频率覆盖1.2-40GHz,能存储1024种雷达参数,可支持反辐射导弹作战

而在频率变换型的“低截获概率”模式方面,如果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存在,甚至在数据库中已经预先考虑若干“低截获概率”模式,再搭配强大的数据比对能力,那么这种传统雷达告警接收机“看不懂”的模式是难逃新一代设备法眼的。至少,如果预设有“低截获概率”,就不会轻易将可疑信号忽略。

如开头所言,无论是“低截获概率”的雷达,还是截获信号的感知端,背后是高度复杂的工程,技术含量极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雷达的“隐身”与外形“隐身”一样并不是绝对的,“隐身”和“反隐身”总是在不断博弈,此消彼长、不进则退。

热门评论

用户7110229971 6
我一直认为歼20隐身好是一个神话,你看歼20减速滑停站在飞机跑道时,那一对竖起的鸭翼好像猪八戒的招风大耳朵,还有那几近板材的侧身,竟然一点流线型过度都没有,其雷达物理反射面肯定小不了。有人会说鸭翼竖起来不是常态,是一种特定状态下,这当然是的,但是同样不要忽略,鸭翼呈水平状态也是一种特例,仅存在于均速水平直线航行时,一旦变速航行或上下左右机动,鸭翼就会不同程度频繁竖起或放下。所以鸭翼的常态是处于这两个特例之间摆动。所以拿鸭翼处于水平状态,飞机在静止在站台上测试的雷达反射面积不能真实反应实际情况。有人会说全世界都是这样测得,不错!问题是人家本机布局大致相同是公平的,歼20独有可转动的鸭翼,这样测试歼20占了便易。所以单凭在飞机静止状态下,把鸭翼放在特定水平位置,来测试的雷达反射面积,就说歼20隐身性一定比苏57好没有科学根据的。有人会反驳说,你也不能反过来证明歼20隐身性一定比苏57差。下面我们就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验证这个问题。用的是事物常态优化理论。假设椭圆截面长短半径分别为a与b,则椭圆面积S1=πab,菱形面积S2=2ab,两者之差为△=S1—S2=1.14ab;根据目测单片鸭翼面积远大于机头,按保守估计取两片鸭翼面积4ab;取优化系数黄金分割小边值0.382,则鸭翼常态反射面积S3=0.382×2×S2=1.56ab,两者之差与菱形面积之比为:(S3—△)/S 2=(1.56ab—1.14ab)/2ab=21%>0。注意余量接近机头的21%。也就是说歼20物理反射面积比苏57大于机头21%的概率是1—0.382=0.618=61.8%>60%,这已经是个大的概率事件。如果是歼20物理反射面积大于苏57的概率应当是61.8%+21%=82.8%>80%,则是个大大的概率事件。结论是,除了水平均速直航前往或返航时,鸭翼处于水平状态外,一旦进入战区或任务区,战机要伺敌频繁机动时,苏57比歼20实际隐身性比要好。
湖南衡阳
回复TA
成枫破浪 1
看那小国摆弄反隐身雷达,战术强干扰,到时候就是个烧火棍
江苏无锡
回复TA
emlab 0
别胡扯了。作者根本没研究的雷达。
天津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47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