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机设计忽视的这一性能 对出勤率有多大影响

航空自媒体
战斗机出勤率高主要是靠保养维护做得好,另一个是在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可维护性。
比如歼七战斗机,平均维护时间高达100小时,但是那么多年硬着头皮也都干下来了,也就习惯了。但是设计上确实有很多不便之处。比如阻力伞,歼七上的阻力伞能有七种型号,还分上下舱单双门呢,这些都不能互换。毕竟是苏联人五十年代的设计,可维护性不会去多想的。

而秉承六七十年代设计思想的诺斯罗普F5A,该机的机身开口率达到25%以上,超过了歼七原型机米格21。而更让米格21望尘莫及的是:这些口盖的80%是快卸口盖,面积在0.1平方米以上的口盖有70多个,大部分分布在机身下方和两侧,非常方便维护。因此F5A的出动能力可以在半个月里保持日出动大约4架次的水平,令人佩服。越战结束后,越南人把缴获的F5A送给苏联和中国,其良好的可维护性设计让苏联和中国技术人员印象深刻。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来不及在歼八等国产型号上借鉴这些新的思路,但对于歼十等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还是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可见在五六十年代,可维护性设计的好坏对战斗机的出动能力就已经影响很大。到了第三代战斗机就更重视这个问题了。例如,美国海军对F18的可维护性一开始就提出了严格要求,无论是原来的主承包商诺斯罗普还是后来接手的麦道都认真贯彻了可维护性良好的设计原则,结果就是F18成为三代机里可维护性极为优秀的机型。海军陆战队的F18在海湾战争中日均出动率达到1.4架次,位居前三。特别是F18在大量任务中同时携带了中距空空弹和反雷达导弹,其实比出动率最高的F16的维护工作量大得多,而日均出动率的差距却只有0.06架次,足见F18的可维护水平之高。在美军的HighLight97演习中,F18更是成为明星,日均出动率达到4.4架次,而F14则为2.5架次。两相对比,也能看出日后F14被超级大黄蜂顶替掉的端倪来。

另外,良好的可维护性使得保养时间也可以大幅度缩短。而故障间隔期间的保养时间越短,故障间隔越长就越有利于战斗力发挥。毕竟趴在地面的战斗机一百架也顶不上能飞起来的一架。所以,今天的战斗机设计团队在项目伊始就必须定下明确的可维护性设计指标,如此才能保证设计出的产品不是好看不中用的银样镴枪头。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