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首飞32周年 这款中庸战机为何击败了强6和歼轰8

军事自媒体
今年12月14日是歼轰7“飞豹”首飞32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轰炸机,“飞豹”在1992年的服役填补了我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空白,对海纵深打击能力大幅加强。

“飞豹”的研制需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需要一种新装备来同时取代轰-5轻型轰炸机和强-5攻击机,以跟上世界空军强国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潮流。

强-6、歼轰-8和歼轰-7三种方案参与了竞争。强-6是一种相当于米格-27的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但被设计为机腹进气;歼轰-8是歼-8战斗机的对地强化型,从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并强化挂载能力;歼轰-7的研制风险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发双座后掠上单翼单垂尾布局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并将安装两台成熟的英国“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最终奉行中庸主义的歼轰-7则笑到了最后。

随后在歼轰-7的前期构型研究中,我国海空军出现重大分歧。空军的意见是该机要和美国的F-111和苏联的苏-24一样采用并列双座设计,认为这种设计代表着战轰的发展趋势,两名飞行员肩并肩有利于在紧张的低空高速飞行作战中高效沟通,大幅提升协作效率,有利于完成复杂空面打击任务。海军则坚持串列双座,认为这种设计气动阻力小,飞行员视野好,有利于歼轰-7发挥出歼击机的一面,使该机具有更好的多任务能力。

从当年的歼轰-7并列双座方案的缩比模型看,该机前机身大幅加宽,座舱内被并排塞进了两张弹射座椅,飞行员座椅在左,导航员/武器系统官座椅在右并稍稍靠前,两人之间完全没有阻隔,在总体设计上更接近F-111而不是苏-24。据传我国在越南战争中曾获得一套完整的F-111弹射逃生座舱,如果传言为真,很可能因此影响了歼轰-7并列双座方案的设计。

但并列双座不仅增加了歼轰-7的飞行阻力,缩短了航程,如何安全弹射逃生也成大问题。F-111奢侈的整体弹射座舱对于歼轰-7来说并没有借鉴意义,因为会大幅增加重量的复杂程度,于是并列双座弹射的时序以及如何避免空中相撞都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因此在双方分歧过大的情况下,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研制原则,让难度较小的海军串列双座型先行研制,空军的并列双座型以后再说。1979年出现的全尺寸串列双座型木质样机奠定了如今飞豹的大体模样,随后歼轰-7的研制进入快车道,1983年开始正式设计,原型机在1988年首飞成功,生产型在1994年率先装备我国海军航空兵。
“飞豹”服役后表现出的优秀载荷/航程性能很快也吸引空军的注意力,不再强调并列双座,接纳了该机并要求发展出航电大幅进化的歼轰-7A改进型,该机最终与苏-30MKK一道满足了空军当时对先进战斗轰炸机的急迫装备需求。

2013年首次曝光的一种新型国产隐身轰炸机模型显示,我国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并列双座布局的研究。这种被网友称为轰-18的模型是一种尺寸相当于FB-23的超音速隐身轰炸机,外形高度隐身具有背负式进气道、兰姆达机翼和V尾,并设置有庞大的机腹弹舱,其远超“飞豹”的体形将能充分发挥出并列双座布局的设计优点。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