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型固体燃料火箭有三大优势 技术或领先中国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印度于当日下午5时成功发射国产最大推力GSLV-MarkⅢ火箭,将其新一代GSAT-19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印媒纷纷欢庆印度向载人航天飞行前进了一大步。据《印度时报》等媒体5日报道称,GSLV-MarkⅢ火箭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约3.2吨的GSAT-19通信卫星送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GSLV-MarkⅢ火箭装有28吨推进剂,总重约640吨,这是印度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型大推力火箭。有分析认为,印度新火箭的整体运载能力确实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997年中国长征-3号乙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轨道能力已达5吨,这意味着印度新火箭运载能力还赶不上中国20年前的老型号,更无法同长征-5号、长征-7号等新型火箭相提并论。其实,这只看到了印度火箭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印度火箭的巨大优点,上述说法存在很大偏颇。
上述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不够正确,因为它只关注了印度火箭的运载能力,而没有看到印度这枚GSLV-MarkⅢ火箭所代表的印度固体燃料火箭的先进水平。首先,从GSLV-MarkⅢ火箭的外观来看,就十分令人震撼,因为该火箭的外表粗短,特别是粗大的S-200助推火箭令人印象深刻,似乎有一种欧美火箭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GSLV-MarkⅢ火箭使用了直径较大的捆绑式固体燃料助推器,而这代表着世界先进的技术。其次,GSLV-MarkⅢ火箭使用的是左右捆绑的两枚固体燃料助推器,其发展路子很符合欧美和日本的习惯——火箭的芯级采用液体燃料大直径结构,而捆绑的则是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这样固液结合的火箭在起飞阶段使用固体燃料助推器推进,因而能赋予火箭以较高的初速度,而且安全性也较高。
不仅如此,就具体数据来看,这枚GSLV-MarkⅢ火箭的一些关键数据也可能强于中国。比如GSLV-MarkⅢ火箭使用的S-200固体燃料助推器直径为3.2米,质量为200吨,长25米,仅次于美国航天飞机助推器直径为3.6米、燃料质量440吨、长37.8米,而强于欧洲的“阿里安-5”火箭助推器的直径为3.05米、燃料质量240吨、长31.6米,很明显居于世界第二水平。而中国的运载火箭没有使用固体燃料助推器,但是可以和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的固体火箭相对比,有数据显示东风-41弹长16.5米、弹径2.78米、整体重量达到63.5吨,用这些数据和GSLV-MarkⅢ火箭的S-200助推器相比,可知中国最先进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在外径、长度和整体质量上,均不如印度。而这个差距,也许意味着印度在固体燃料战略导弹上的发展潜力,这一点很令中国导弹专家震惊。
而一些中国专家的盲目自夸,还体现在印度GSLV-MarkⅢ火箭的运载能力,认为其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运载能力达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0吨,这些数据还不如中国20年前就开始使用的长征-3号乙型火箭,因为这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轨道能力已达5吨。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长征-3号乙型火箭是纯液体燃料火箭,代表的是30多年前的技术,而GSLV-MarkⅢ火箭是固液结合火箭,是代表着当前最新的火箭技术,仅仅拿两者的运载能力对比而看不到其他先进技术得的对比是很不公正的。而且,因为印度的GSLV-MarkⅢ火箭是新研发的火箭,很多技术都不完善,比如其燃烧室平均压强较低且只有4兆帕、固体助推器的外壳是钢制的、火箭分离技术不完善导致推力损失较大等,都是可以在后续的改进中得到完善的。
根据比较准确的消息来源显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正在着手改进GSLV-MarkⅢ火箭已经发现的缺陷,比如正在设法加强S-200助推器燃烧室的压强,努力把该助推器的外壳有全钢制改为复合材料制造,改善固体助推器S-200和L-110液体发动机之间的衔接时间控制,精确控制抛离固体助推器的时间以减少赘重带来的推力损失,缩短L-110液体发动机的抛离和C-25低温氢氧发动机开机的时间差等,都能在根本上提升GSLV-MarkⅢ火箭的性能。据称经过上述改进后,GSLV-MarkⅢ火箭的运载能力将由现在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4吨上升到5~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现在的10吨上升到12吨左右,将足以为印度的载人航天飞行提供可用的运载火箭。如无较大意外,继成为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实现火星探测的国家之后,印度将在2年内再次成为世界第四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作者署名:军评陈光文)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